[编者按]关于爱心的一则文章,让人深度之极。为什么我们相信,大爱无阆呢。原因是,这个世界,确实有这样一砦人,在营造一些可爱的文字让我们感动,全文如下:
必背镇,是世界过山瑶之乡,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城东北50多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全镇区域面积164平方公里,但人口只有7000多人,除了一个村是汉族人居住外,其他村全是瑶族同胞。这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民族风情浓郁,是一片美丽神奇的令人着迷的土地。
由于地处粤北山区,偏僻闭塞,地形以高山峡谷居多,没什么出产,故经济目前还较为落后,瑶族同胞们生活还比较困难。
5月6日,我随凤岗镇赴乳源文化扶贫小组一行10余人来到必背镇,一路上,我们都被这里的风光所迷倒。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必背镇中心小学(原必背希望小学),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一个赠书活动,并为每个孩子赠送了一个新书包。孩子们都非常高兴,拿到新书包后一个个欢呼雀跃,将书包高高地举过头顶,以表示他们内心的喜悦,同时也表达对远方客人们的感谢。
据介绍,这所学校现在只负责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全转到县城小学学习。全校共有教职工14名,目前包括幼儿园在内,总共只有72名学生。因为孩子们居住分散,家到学校都山远路远,上学非常不便,所以全都住校。
活动过后,我随机采访了三位老师。他们都已年过中年,他们中有两位教龄超过30年,另一位也有近20年教龄。可以说他们都是深山里的坚守者和希望的传播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和奉献,深山里的孩子们才有了走出去的希望。
赵天章老师今年52岁。他从17岁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这所小学教书,先做民师,后转为公办教师。他说,他做民师那会儿月薪才几十元,最低曾领过13元的月薪。那时每天要走10多里羊肠小道来学校,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农忙农闲,都坚持每天按时到校。他说不过现在好了,转正了,工资也可以拿到2000多了。虽然生活还是有些拮据,但他已很知足了。他笑着说:“其实我们山里的老师比在县城的老师每月还要多上200来元呢,这个钱是专门给我们这些边远山区老师的生活补贴。”
邓细芳老师是一位女老师,她也是民转公的,她有近20年的教龄。虽然生活也是一样的清苦,但她值得欣慰的一点就是,她的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她说她每月的工资自己家用1000多元,然后另1000多元要寄给儿子,因为读大学很花钱。为了补贴家用,她还自己种地,她说:“现在物价那么高,要是粮食蔬菜都靠买的话,我们这点钱哪够用啊。”语气中带着几分幸运,因为家里有地,嘴巴里的这笔开销可以省却不少钱。
邓立忠老师是这三位老师中唯一科班出身的。他49岁,30年教龄。他1981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这所学校,一直干到现在。期间,他并不是没有机会调离这里到其他条件好点的地方,但他一直没有离开,只因为这是他的家乡,只因为瑶寨里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这三位老师都是本地人,也都是瑶族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持着山里人的本色,朴实无华,甘于清贫,不慕荣利,始终坚守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当然,他们也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那就是在他们教过的学生中,有考取中山大学的,还有考上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中还有当县长的。提起这些,他们就无比的欣慰。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山里的孩子更是渴望知识的浇灌,因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而知识需要传播者,需要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他们以自己的赤诚,抚平孩子们渴望的眼神,点燃深山里的希望之火。向他们致敬!(文/28997721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