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始末

2017-08-17 09:16:35  阅读 3198 次 评论 0 条

  青年毛泽东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在接受马列思想后,便坚持执行自己的主张;少年时他违背父命不去米店当学徒,离乡考入新式学校求新知;青年时他独自深入农村调研、发展农会、坚持农民武装;他因创办《湘江评论》、组织领导安源罢工,而备受瞩目;也因反对城市暴动,坚持农村武装割据,而遭到排挤,但最终还是依靠他的主张,建立了一个全新中国。

  

  湘潭县韶山冲,在一片山峦绿茵环抱中,土墙草房间,水田杂陈。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一户条件较好的农家。取名泽东,意即“润泽东方”。

  

  毛家祖宅曾被军阀彻底破坏,后按众人记忆重建。

  

  16岁之前,毛泽东一直在这里生活。16岁之后,他的人生出现两个方向:父亲计划他去县城米店当学徒;他自己则筹划到一所新式学校读书。

  

  两种主张互不相让。争吵之余,毛泽东开始四处活动,暗中借钱。一日父亲抱怨,不做学徒,家中一年少12块钱。毛泽东当即拿出12块银洋,说,“我明日离家。”临行前,他写了首诗,夹在父亲毛贻昌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登报觅知音

  

  1911年,他考入长沙一所中学。他在全校第一批剪辫子,并和另一个同学,把10个曾“相约剪辫子”而又反悔的同学的辫子强行剪掉。

  

  那年10月,毛泽东投笔从戎,加入湖南革命军。半年后,军旅生涯结束,毛泽东陷入何去何从的困境。他开始整天黏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

  

  他凝视图书馆墙壁上以前从未见过的《世界堪舆图》,中国与其他几十个国家排列在一起,模糊的边境线把它们分开,中国在地图上不是“中央帝国”,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

  

  随后,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

  

  杨昌济,这位拥有爱丁堡哲学博士学位的老师,除了给毛泽东讲授伦理学课程,还介绍他看《新青年》。杨昌济把毛泽东列为所有学生中最出色的3名学生之一,另两位是萧瑜、蔡和森。

  

  大学时期,毛泽东的言谈举止慢条斯理,聚会时沉默寡言。但他心中渴望朋友。一天他去报社刊登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他联系,并指明要结交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萧瑜、蔡和森于1918年组建了纯政治性的团体,“新民学会”。这是湖南第一个进步团体。

  

  赴京除“张毒”

  

  1918年夏,老师杨昌济寄来书信。当时杨已执教北京大学。信中谈及如何到西方勤工俭学以拯救中国。

  

  当时蔡元培等人成立华法教育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北京建立留法预备学校,在长辛店、河北高阳县布里村都先后成立各种各样的预备学校,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由于急切寻找新出路,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决定北上。他们先步行,后乘火车,赶赴北京。

  

  初到北京,毛泽东暂居杨昌济家,与看门人同住一屋。他品尝着渺小的滋味,没有工作,身无分文。

  

  经杨昌济向李大钊推荐,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任职管理员,月薪8块大洋,他很开心。

  

  他与蔡和森、罗章龙等7个湖南青年又在别处租屋子。八人挤住在三间民房小屋,人多炕窄,挤得透不过气。毛泽东曾回忆说,“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工作非常简单,他用一双白皙的手清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阅览者的姓名。通过签名簿,毛泽东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但他对斯诺回忆时说,“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

  

  惟李大钊生性醇懿,经他指引,毛泽东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旁听了一些他感兴趣的讲座。他习惯缄口不言。一次,他壮着胆子向大他两岁的胡适提问,当胡适得知毛泽东没有注册北大时,他洒脱地表示拒绝回答。

  

  最终,毛泽东没有随蔡和森远渡法国勤工俭学。研究者罗斯特里尔认为,可能是经济原因和对杨昌济女儿杨开慧的牵挂所致。

  

  毛泽东转道上海,拜见陈独秀先生,之后回湖南。时值“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在长沙组建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罢课声援北京。

  

  他创办了《湘江评论》。在创刊号上,他欢呼:“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毛泽东在《创刊宣言》中提出:“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做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创刊号当天全部销完。重印2000多份,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从第二期起改印5000份。

  

  他首次公开称赞十月革命。但《湘江评论》只出到第五期,湖南督军张敬尧便派兵将其查封,湖南学生联合会也被取缔。

  

  年底,张敬尧用刺刀和枪托驱赶焚烧日货的人群,毛泽东著文呼吁推翻张敬尧,13000人在这份宣言上签字,长沙学生罢课,工人罢工,驱张运动拉开序幕。

  

  毛泽东担任赴京百人请愿团团长,向北洋政府提出驱张要求;他在湘乡会馆举行千人反张集会。他举起标语:“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1920年5月,吴佩孚、冯玉祥出兵,张敬尧逃出长沙。

  

  “工运”夺先声

  

  毛泽东事后回忆,他能成为马列主义者,和两个人密不可分,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李大钊。同时还读了三本书,让他铭记一生,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他说,此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1920年11月,毛泽东受陈独秀委托,与何叔衡、彭璜等6人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小组采纳“事须秘密”,“潜在运动”的建议,常以群众团体和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名义,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次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他担任记录。会上,他介绍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

  

  一大后,毛泽东回湖南,发展工运。他安排李立三、刘少奇在安源组织罢工,自己去其他地方播撒革命种子。

  

  毛泽东组织各种各样的工会,暗中发展党组织。他穿着粗布衣衫装扮成工人,吹着口哨指挥工人喊口号;他领着一批人冲进有钱的工头家,让工人看看两者在饭食上的差距;他发动了多达十几次的罢工。

  

  两年后,湖南有了20多个工会组织、5万多名会员。1922年时,湖南的中共党员猛增至100多人。每一个工会成立,他都设法把党员安插进去任总干事。

  

  湖南的劳工运动发展到中国的最前列。毛泽东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来源:新京报)

本文地址:http://tomtang.zdlaw.cn/post/18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网上转载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