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四人帮”倒台后,在接下来的“揭批”运动中,韶山管理局有关人员将张春桥1971年参观毛泽东事迹陈列馆时的一席话翻找了出来,作为恶毒攻击毛主席的铁证。然而,正是张春桥当年参观时得意状态下的泄密谈话,揭示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从大红大紫到渐渐淡出的历史真相。
历史在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往往可以见出真貌。
1967年,正是“文革”大兴起的时候,北京拟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希望有一幅表现毛泽东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的作品。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书的刘春华,被选派参加这个展览的筹备工作,交给他的任务就是画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作品,以补没有毛泽东当时照片的缺憾。刘春华是装潢系的学生,当时只就24岁,也没有专门学过油画。为了完成这项光荣任务,刘立即打着背包来到了安源矿体验生活,采访了一些还记得毛泽东来安源情况的老工人。
1968年7月1日,为了庆祝党的生日,经主管宣传工作的江青批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再次以彩色单页形式隆重发表了该幅作品。从此,该作品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有人居住的空间,其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竟达9亿多张。本文作者一清当时正“复课闹革命”,平时根本就没有人管了,唯有此次,失联了很长时间的学校找齐了我们这些满世界野疯的学生,敲锣打鼓地去迎请《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
(文革期间,《毛主席去安源》的邮票发行后,邮戳不有盖在画面上。)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后,油画说明词有所修改。据说是因为该年10月,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少将王耀南观看展览后提出意见,说油画的说明词有误,他说记忆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时间应该是1921年秋天。王耀南怕自己的记忆有误,便打电话给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请他直接向毛主席询问第一次到安源的时间。有天饭后,毛泽东与警卫战士在一起闲聊。汪东兴的秘书高长臣便求证毛泽东:“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1920年吗?”毛泽东想了想说:“20年我有没有到过安源,记不清了,但21年秋是去过的。”
这样,油画由原来的“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改成了1921年秋。
《毛主席去安源》大热、火热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来,看着看着就不太热了,这事当时也不觉得什么,以为就是时间长了,自然地冷却了些热情,这应该在情理之中。
但正处在“毛泽东崇拜”高潮中的“文革”时期,一幅歌颂毛泽东的画突然就冷了下来,这内中其实是有缘由的。这只有中央高层中接近毛泽东的人士知道。而捅破这层纸的却是张春桥。
1971年7月15日,张春桥陪朝鲜党政代表团来毛泽东主席的家乡访问。访问空隙,张春桥在湖南省委书记卜占亚的陪同下,单独参观了当时刚好布展完的毛泽东事迹陈列馆。张春桥看陈列馆看得很认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特别是对一些从广州收回来表明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穿过的衣服和用过的围巾时,张春桥不屑一顾地说:“这东西怕是靠不住的。”
张春桥参观了一室、二室、三室,在观看第四室的布展时,很有水平地提出了他的看法。他看到墙上毛泽东1927年考察韶山农民运动的油画,表示很不满意。他对卜占亚说:“现在有一种倾向,都喜欢把毛主席初期革命活动的形象,画成穿长衫。如果真是那样,怎么好接触工农群众呢?与工农两个样,使人一看,就感到是知识分子。”
张春桥的话说完,湖南省委陪同人员都不敢吭声。张春桥见没有人回应,便接着说,“我想,当时是否有两种情况:在上层和知识分子当中,可能穿长衫;在工农群众当中,就可能穿短衣。你们调查看看,当时的老人还有吧。”
这时,湘潭地委副书记兼韶山区委书记熊清泉插话说:“《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主席也是穿长衫的哩。”张春桥听熊清泉插话,白了他一眼,说出了让当时人感到十分奇怪的一段话来——张春桥说:“《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是穿的长衫。但你知道毛主席是怎么说的吗?这个画后来在送给毛主席审查时,毛主席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我当时就在主席的身边,是亲耳听到毛主席说的。毛主席作为当事人,他的话不会错吧?”
当时陪同人员都不敢吭声了。张春桥又接着说。“毛主席说了这个话以后,当时也是他身边的人打圆场说,‘或者您去安源的路上,可能是穿着长衫的’。毛泽东不再接这个话题,显然他对这幅画不感兴趣。可见毛主席是坚定地认为他自己是穿短衫的。”
张春桥说完,直接走出了第四室。
有关张春桥在参观毛泽东事迹陈列馆第四室的这段谈话,是在“四人帮”倒台后,韶山方面在陈列馆档案资料里翻出来,作为揭批“四人帮”的骨干分子张春桥反革命罪行的材料时公开的。现在,这批材料已经解密,由此可以窥见当年运动过程中的人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也是不太说得清楚了,好多真的被当成了假的,而假的也在很长时间里当成了真的。但不管怎样,时间终归可以还原一些真相。
时任政治局常委与在法庭上的张春桥
张春桥走了,一定带走了很多的秘密,但他在韶山所说的这段话,却是为我们弄清楚了《毛主席去安源》为何在大热了两年后渐渐淡出民众眼底的奥秘。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幅油画又重入民众视线,且拍卖出在当时看来550万的天价,又导致了多方面人士对其权益的追讨,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故事了。
更多关于毛泽东的精彩评论[点此]下图
历史在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往往可以见出真貌。
1967年,正是“文革”大兴起的时候,北京拟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希望有一幅表现毛泽东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的作品。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书的刘春华,被选派参加这个展览的筹备工作,交给他的任务就是画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作品,以补没有毛泽东当时照片的缺憾。刘春华是装潢系的学生,当时只就24岁,也没有专门学过油画。为了完成这项光荣任务,刘立即打着背包来到了安源矿体验生活,采访了一些还记得毛泽东来安源情况的老工人。
(诞生于1967年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印制达9亿幅。)
1968年7月1日,为了庆祝党的生日,经主管宣传工作的江青批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再次以彩色单页形式隆重发表了该幅作品。从此,该作品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有人居住的空间,其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竟达9亿多张。本文作者一清当时正“复课闹革命”,平时根本就没有人管了,唯有此次,失联了很长时间的学校找齐了我们这些满世界野疯的学生,敲锣打鼓地去迎请《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
(文革期间,《毛主席去安源》的邮票发行后,邮戳不有盖在画面上。)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后,油画说明词有所修改。据说是因为该年10月,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少将王耀南观看展览后提出意见,说油画的说明词有误,他说记忆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时间应该是1921年秋天。王耀南怕自己的记忆有误,便打电话给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请他直接向毛主席询问第一次到安源的时间。有天饭后,毛泽东与警卫战士在一起闲聊。汪东兴的秘书高长臣便求证毛泽东:“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1920年吗?”毛泽东想了想说:“20年我有没有到过安源,记不清了,但21年秋是去过的。”
这样,油画由原来的“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改成了1921年秋。
《毛主席去安源》大热、火热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来,看着看着就不太热了,这事当时也不觉得什么,以为就是时间长了,自然地冷却了些热情,这应该在情理之中。
但正处在“毛泽东崇拜”高潮中的“文革”时期,一幅歌颂毛泽东的画突然就冷了下来,这内中其实是有缘由的。这只有中央高层中接近毛泽东的人士知道。而捅破这层纸的却是张春桥。
1971年7月15日,张春桥陪朝鲜党政代表团来毛泽东主席的家乡访问。访问空隙,张春桥在湖南省委书记卜占亚的陪同下,单独参观了当时刚好布展完的毛泽东事迹陈列馆。张春桥看陈列馆看得很认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特别是对一些从广州收回来表明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穿过的衣服和用过的围巾时,张春桥不屑一顾地说:“这东西怕是靠不住的。”
张春桥参观了一室、二室、三室,在观看第四室的布展时,很有水平地提出了他的看法。他看到墙上毛泽东1927年考察韶山农民运动的油画,表示很不满意。他对卜占亚说:“现在有一种倾向,都喜欢把毛主席初期革命活动的形象,画成穿长衫。如果真是那样,怎么好接触工农群众呢?与工农两个样,使人一看,就感到是知识分子。”
张春桥的话说完,湖南省委陪同人员都不敢吭声。张春桥见没有人回应,便接着说,“我想,当时是否有两种情况:在上层和知识分子当中,可能穿长衫;在工农群众当中,就可能穿短衣。你们调查看看,当时的老人还有吧。”
这时,湘潭地委副书记兼韶山区委书记熊清泉插话说:“《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主席也是穿长衫的哩。”张春桥听熊清泉插话,白了他一眼,说出了让当时人感到十分奇怪的一段话来——张春桥说:“《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是穿的长衫。但你知道毛主席是怎么说的吗?这个画后来在送给毛主席审查时,毛主席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我当时就在主席的身边,是亲耳听到毛主席说的。毛主席作为当事人,他的话不会错吧?”
当时陪同人员都不敢吭声了。张春桥又接着说。“毛主席说了这个话以后,当时也是他身边的人打圆场说,‘或者您去安源的路上,可能是穿着长衫的’。毛泽东不再接这个话题,显然他对这幅画不感兴趣。可见毛主席是坚定地认为他自己是穿短衫的。”
张春桥说完,直接走出了第四室。
有关张春桥在参观毛泽东事迹陈列馆第四室的这段谈话,是在“四人帮”倒台后,韶山方面在陈列馆档案资料里翻出来,作为揭批“四人帮”的骨干分子张春桥反革命罪行的材料时公开的。现在,这批材料已经解密,由此可以窥见当年运动过程中的人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也是不太说得清楚了,好多真的被当成了假的,而假的也在很长时间里当成了真的。但不管怎样,时间终归可以还原一些真相。
时任政治局常委与在法庭上的张春桥
张春桥走了,一定带走了很多的秘密,但他在韶山所说的这段话,却是为我们弄清楚了《毛主席去安源》为何在大热了两年后渐渐淡出民众眼底的奥秘。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幅油画又重入民众视线,且拍卖出在当时看来550万的天价,又导致了多方面人士对其权益的追讨,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故事了。
更多关于毛泽东的精彩评论[点此]下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