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现现实主义的电影终于显现了曙光
若说《金瓶梅》,那是500多年前的一本小说;若说这《老炮儿》,则是新年前放映的一部电影。这两个似乎根本不搭边的东西,却被两个字扯到一起,那就是“经典”。或者说,至少电影《老炮儿》的经典性,与《金瓶梅》极为神通。
一是主题经典。主题的厚重与否,直接决定作品的浅薄与否,也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与否。大主题能承重大经典,这是文学创作的铁案和铁律。
《金瓶梅》之所以经典,当然离不开主题的经典。《金瓶梅》是写一个恶霸土豪一生怎样发迹的过程,写这个阶层荒淫无耻的表现。这独具的主题本身,就奠定了《金瓶梅》在中国一切旧小说中的独立地位。《金瓶梅》也就成了一部最能表现时代、最富有社会性的杰作。也可以说,《金瓶梅》创作主题的经典,从根本上成就了它里程碑的经典。
而电影《老炮儿》最值得称道的,恰恰就是所表现的主题深刻和真实。从电影一开始,城管那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摆摊的灯罩儿的脸上,就点题了它是为底层百姓抱打不平的一部片子。这个主题的揭示,也忒大胆了。一下就鲜明的显现出,这个主题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尖锐的批判性。
影片以六爷得知已半年没见着的儿子晓波,因被“官二代”小飞非法拘禁起来,六爷为救儿子“重出江湖”为主线。重点反映了北京社会底层的百姓,也称“小老百姓”,同改开以来,用犯罪所得造就出的富豪,产生的尖锐社会矛盾。这些用犯罪所得造就出的富豪:一种是电影中表现的,权贵们天文数字的贪赃、洗钱;一种是电影中的直白,“资本家为了赚钱,什么缺德的事都干”。而且,这里的黑幕有多黑,这里的水有多深,还是“小老百姓根本无法知道的”。可由此产生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却是穷人无法忍气吞声能回避的,还绝不仅仅是穷富的经济和地位的差别,这个对立的社会范围,实在是太广泛了。
揭示改开以来存在如此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如此深刻的社会主题,这是改开以来的第一部电影,无疑也具有《金瓶梅》里程碑的开创性。它让改开以来,一直陷入十分虚假、矫情、浅薄、雷同,甚至胡编乱造的,已经全面沉沦的写实主义电影,能重新真实的、艺术的再现现实;能重新承担起电影传递正能量,表达百姓意志的功能;也能引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将能重新走回大时代,走回圆梦中国!
二是写实经典。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也是极为熠熠生辉之处,就是能承载时代,能承载重大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能负载大信息量。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地毫无忌惮地去表现中国社会上层荒淫的病态,去表现一个最荒唐堕落的社会景象。其中,最受诟病的是关于性行为的露骨描写,可就是除掉作品中2万多字关于性行为的描写,《金瓶梅》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井风情,甚至可以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的史料。
而电影《老炮儿》的写实性,也就是它的现实性,同《金瓶梅》一脉相承。它主要从两个方面显现了这个现实性:一方面是展现了能真正代表北京的胡同,或是保存了北京胡同最后的记忆。当年拆了北京城墙,不妨碍人们认识北京;可若没了胡同,在一定意义说,那可就没有了北京。一方面是展现了北京的现实主义思潮。诸如,年轻人“图钱、图女人、图快乐”;只认钱,不认人情;穷老子管不住穷儿子等等。
《老炮儿》中的“六爷”与儿子的冲突,这在当代的穷人中是普遍现象,穷人很难按传统来约束子女,因传统纷纷被金钱打垮,穷人本身的“穷”,就证明传统的没落。可贫穷的改变,又绝对不是靠劳动能致富。在一个最看不起工人、农民的时代和社会,如何能勤劳致富?有个穷人的孩子,不就写下了遗书:下辈子决不当穷人的孩子。可以“老炮儿”“六爷”为代表的穷人,却总在坚守一些规矩,或者说,中国的传统道德,正在被穷人苦苦坚守。
当所有改开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几乎都是一堆八卦,广告和肥皂剧,电影《老炮》的写实性,尤凸显不凡。
三是艺术经典。这个艺术,特指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不是直接的,不是程序的,不是表面化的,不是图解式的显现,而是有艺术构思,有艺术手法,有艺术想象力的表现。这个表现是曲折的,却是有感染力的。
《金瓶梅》揭示的主题,剑指明中叶以来,皇帝广罗妇女,以为后宫淫乐,君荒臣纵,纲纪日坏,整个上层的荒淫无耻。但《金瓶梅》这个主题的表现,则是借《水浒传》中,发生在北宋的一段武松杀嫂为引。开篇“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在借古讽今中,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去暴露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描绘了一个上自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
电影《老炮》也有异曲同工,它是借助“三环十二郎”这一群权贵豪门子弟的飙车,凸显出“富二代”、“官二代”的奢靡、狂妄、霸道、无法无天和疯狂没落;凸显出新一代顽主小飞背后,其父亲——“南方某省省长”的权高位重、势力强大、只手遮天、凶狠残暴;凸显出大时代的尖锐社会矛盾:百姓一条命,不及富人一条狗;百姓十条命,不及富人一辆车。这样艺术的显现主题,即跳出了程序化的直指,又充分表现了主题。
四是语言经典。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达艺术,直接决定文学的艺术品位。也许,语言大师,不一定能成文学大师,但文学大师,必须是语言大师。经典文学,必有经典语言风格。
《金瓶梅》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是小说语言的一次蜕变,是小说语言寻求发展方向的突破,还成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开端。如果说《史记》用文言精当的,首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那《金瓶梅》用市井俚语表现人物,当是一绝。
就在这一语言运用上,《老炮儿》能如此娴熟地使用北京底层百姓的方言俗语,一方面更能表现出浓郁的市井气息,能贴切的显现北京胡同的民俗。特别用这样个性化的语言,更有利于刻画胡同里的人物,让胡同里的人物神情口吻,生动毕肖。一方面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俚语,将其演化成电影的语言风格,成为类似《金瓶梅》的整部作品语言风格,更能显示作品的个性化。娴熟地使用北京底层百姓的方言俗语,让电影《老炮儿》显现了大俗,却显现了大雅。
能如此娴熟地使用俗语方言,还能在字幕上有解释,这也打破了方言的地域性,更体现了对观众的尊重性。有这样浓郁地域风格的语言,自然让《老炮》成了散发浓郁香味的一壶好茶。它打破了中国电影(革命史题材除外)长期存在的语言雷同化、现代化、标准化、虚假化的局限,或者说,给中国自改开以来,电影中语言运用中缺乏个性、时代性、社会性的一大内伤,下了一剂猛药。这不仅是极为难得,更令人印象深刻,更是开创了自改开以来,中国电影语言运用的新篇。
五是人物经典。一部好的小说,或一部优秀的故事片电影,是否成功,关键性地一个指标,那就是塑造人物。中国的四大名著,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都成功地所造出栩栩如生,且极具个性的群体人物。《亮剑》作为革命史题材的电影,就成功地塑造出李云龙这个英雄人物;《林则徐》作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就成功地塑造出林则徐的人物形象。
而《金瓶梅》是最早从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的长篇小说。《金瓶梅》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统一性。
而电影《老炮儿》,这个“老炮儿”的含义,有经常进警局之意,有与现实体制不合拍之意,有辉煌的失意之意。不管哪种含义,《老炮儿》中的“六爷”,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甚至是淋漓尽致的表现。电影《老炮儿》的成功,关键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六爷”,这样一个极具个性,又极为鲜活的,还很凝重的人物。冯小刚能演“六爷”这个角色,实是演员之幸,导演之幸,作品之幸。同时,《老炮儿》还塑造出“六爷”周围的一群,真实的底层人物,还是各有特色,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些人物,或许都没有进入新的时代,或许是新的时代忘记了分给他们“红利”,但他们却顽强地在底层中活着。电影《老炮儿》大约也是提示人们:社会不能忘记这些草根,不能忘记这些“小老百姓”!
六是细节经典。文学的生命力,往往就在于细节。细节,显现文学的底蕴;细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细节,体现作品的丰满。凡经典作品,都有大量经典细节,都有很多很多的细节,能单挑出来,值得细细的玩味。
电影《亮剑》的细节刻画上,就做到了经典的程度,以致无数的细节,都光彩照人,都可单独成章。就是胡也佛的工笔绘画《金瓶梅》,在不到一平尺的画面,描绘李瓶儿与西门庆模拟春宫图取乐,那画面中描绘的家具,陈设,衣服,装潢有近百件,那可是件件的细节,都做到了刻画精准。而《金瓶梅》的细节经典,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安排的细节、人物表现的细节、场景再现的细节。
电影《老炮》将这三个方面的细节都体现了出来,特别是这些细节,还没有雷同,还是独有的细节,就更增添了细节的魅力。更需强调的,就是电影《老炮儿》细节的厚重性,不仅很多细节,不是可有可无的舞台道具,还是能引发和搅动观众丰富联想的起博器。
就如,他们为什么不依靠政府和警察来“平事”,这不值得深思。而不依靠政府和警察来“平事”,这已是全国的普遍现象。广东农民工为抱团取暖,谁都说不清成立了多少“兄弟会”,他们宁可找“兄弟会”平事,也不找警察。缺乏具有公信力,缺乏普遍认可的权威,这成了中国社会“烈火烹油”的繁荣表象下,一种深刻的社会危机。就是这种已成社会普遍的危机,却头一遭在电影中得到了折射,这不是难得?“绝不报官”、“绝不报警”,这是黑帮的原则。可影片《老炮儿》虽然没有报警,但将官员的贪腐证据直接交给了中纪委,这又区别开了中国当代底层的抱团,同“黑帮”的泾渭分明。而只要底层的百姓还没绝望,中国就有希望!
就如,电影结尾那片瘮人的喊杀声,让人联想到《老炮》前面表述的,社会底层的“零容忍”,也就是忍无可忍,“孰不可忍”,这片喊杀声,就是底层对权贵富豪和黑社会,发出积郁已久的呐喊,还是完全自发性的,豁出命的,极为野性的呐喊和大爆发!看了这喊杀的场面,登时,能让人泪湿前襟。也让人想起鲁迅老先生那句话:“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发”!
也有一点商榷。至于《老炮儿》中的抽烟、脏话,也遭到诟病,可这或许就像《金瓶梅》中的性描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不做妄议。但对《老炮》中一个主要人物--话匣子,却有点说辞。这个女人长得太漂亮了,无论她表演的话匣儿,技艺多么的精湛,演技多么的无可挑剔,但以经典作品的标准来衡量,都显得不伦不类。因为,这样国色天香的女人,在改开的大潮中,不是去开放了,就是被开放了,绝对不可能留在胡同;因为,这样的尤物,若被导演电影中硬留在了胡同,这绝对不符合现实,这不是“强奸民意”,也绝对是牵强附会;因为,这样的美人,无论tm的怎么装粗野,骨子里都透着贵妇的意味,都同胡同不是一个种类;因为,在金钱可以买卖一切的时代,这样的美人,心甘情愿,又死心塌地给“六爷”当情人,这缺乏人物主观的合理性。
美丽的女人,收获一份特别的美丽,这是偏得。可作为演员,又往往是一个永生都难以逾越的天堑!假使换成那个不怎么靓丽的闫妮,来出演这个话匣儿,可能更像胡同里的女人,也更像老炮儿的情人,还更适合和老炮儿“打炮”,则更能和胡同的风格相统一。若从细节上讲,话匣儿和老炮儿“打炮”时的奶,不那么丰满,不那么白皙,不那么性感,让它干瘪一点、松弛一点,可能更有意味。
总之,《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具近代意味的经典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电影《老炮儿》,也能堪称中国改开30多年以来,极少见到的一部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相信:这部电影一定能久经岁月洗练!唯望:电影《老炮儿》,也能引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走向一个新的世纪!(作者:无名氏;源自网络)
若说《金瓶梅》,那是500多年前的一本小说;若说这《老炮儿》,则是新年前放映的一部电影。这两个似乎根本不搭边的东西,却被两个字扯到一起,那就是“经典”。或者说,至少电影《老炮儿》的经典性,与《金瓶梅》极为神通。
一是主题经典。主题的厚重与否,直接决定作品的浅薄与否,也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与否。大主题能承重大经典,这是文学创作的铁案和铁律。
《金瓶梅》之所以经典,当然离不开主题的经典。《金瓶梅》是写一个恶霸土豪一生怎样发迹的过程,写这个阶层荒淫无耻的表现。这独具的主题本身,就奠定了《金瓶梅》在中国一切旧小说中的独立地位。《金瓶梅》也就成了一部最能表现时代、最富有社会性的杰作。也可以说,《金瓶梅》创作主题的经典,从根本上成就了它里程碑的经典。
而电影《老炮儿》最值得称道的,恰恰就是所表现的主题深刻和真实。从电影一开始,城管那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摆摊的灯罩儿的脸上,就点题了它是为底层百姓抱打不平的一部片子。这个主题的揭示,也忒大胆了。一下就鲜明的显现出,这个主题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尖锐的批判性。
影片以六爷得知已半年没见着的儿子晓波,因被“官二代”小飞非法拘禁起来,六爷为救儿子“重出江湖”为主线。重点反映了北京社会底层的百姓,也称“小老百姓”,同改开以来,用犯罪所得造就出的富豪,产生的尖锐社会矛盾。这些用犯罪所得造就出的富豪:一种是电影中表现的,权贵们天文数字的贪赃、洗钱;一种是电影中的直白,“资本家为了赚钱,什么缺德的事都干”。而且,这里的黑幕有多黑,这里的水有多深,还是“小老百姓根本无法知道的”。可由此产生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却是穷人无法忍气吞声能回避的,还绝不仅仅是穷富的经济和地位的差别,这个对立的社会范围,实在是太广泛了。
揭示改开以来存在如此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如此深刻的社会主题,这是改开以来的第一部电影,无疑也具有《金瓶梅》里程碑的开创性。它让改开以来,一直陷入十分虚假、矫情、浅薄、雷同,甚至胡编乱造的,已经全面沉沦的写实主义电影,能重新真实的、艺术的再现现实;能重新承担起电影传递正能量,表达百姓意志的功能;也能引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将能重新走回大时代,走回圆梦中国!
二是写实经典。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也是极为熠熠生辉之处,就是能承载时代,能承载重大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能负载大信息量。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地毫无忌惮地去表现中国社会上层荒淫的病态,去表现一个最荒唐堕落的社会景象。其中,最受诟病的是关于性行为的露骨描写,可就是除掉作品中2万多字关于性行为的描写,《金瓶梅》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井风情,甚至可以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的史料。
而电影《老炮儿》的写实性,也就是它的现实性,同《金瓶梅》一脉相承。它主要从两个方面显现了这个现实性:一方面是展现了能真正代表北京的胡同,或是保存了北京胡同最后的记忆。当年拆了北京城墙,不妨碍人们认识北京;可若没了胡同,在一定意义说,那可就没有了北京。一方面是展现了北京的现实主义思潮。诸如,年轻人“图钱、图女人、图快乐”;只认钱,不认人情;穷老子管不住穷儿子等等。
《老炮儿》中的“六爷”与儿子的冲突,这在当代的穷人中是普遍现象,穷人很难按传统来约束子女,因传统纷纷被金钱打垮,穷人本身的“穷”,就证明传统的没落。可贫穷的改变,又绝对不是靠劳动能致富。在一个最看不起工人、农民的时代和社会,如何能勤劳致富?有个穷人的孩子,不就写下了遗书:下辈子决不当穷人的孩子。可以“老炮儿”“六爷”为代表的穷人,却总在坚守一些规矩,或者说,中国的传统道德,正在被穷人苦苦坚守。
当所有改开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几乎都是一堆八卦,广告和肥皂剧,电影《老炮》的写实性,尤凸显不凡。
三是艺术经典。这个艺术,特指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不是直接的,不是程序的,不是表面化的,不是图解式的显现,而是有艺术构思,有艺术手法,有艺术想象力的表现。这个表现是曲折的,却是有感染力的。
《金瓶梅》揭示的主题,剑指明中叶以来,皇帝广罗妇女,以为后宫淫乐,君荒臣纵,纲纪日坏,整个上层的荒淫无耻。但《金瓶梅》这个主题的表现,则是借《水浒传》中,发生在北宋的一段武松杀嫂为引。开篇“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在借古讽今中,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去暴露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描绘了一个上自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
电影《老炮》也有异曲同工,它是借助“三环十二郎”这一群权贵豪门子弟的飙车,凸显出“富二代”、“官二代”的奢靡、狂妄、霸道、无法无天和疯狂没落;凸显出新一代顽主小飞背后,其父亲——“南方某省省长”的权高位重、势力强大、只手遮天、凶狠残暴;凸显出大时代的尖锐社会矛盾:百姓一条命,不及富人一条狗;百姓十条命,不及富人一辆车。这样艺术的显现主题,即跳出了程序化的直指,又充分表现了主题。
四是语言经典。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达艺术,直接决定文学的艺术品位。也许,语言大师,不一定能成文学大师,但文学大师,必须是语言大师。经典文学,必有经典语言风格。
《金瓶梅》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是小说语言的一次蜕变,是小说语言寻求发展方向的突破,还成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开端。如果说《史记》用文言精当的,首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那《金瓶梅》用市井俚语表现人物,当是一绝。
就在这一语言运用上,《老炮儿》能如此娴熟地使用北京底层百姓的方言俗语,一方面更能表现出浓郁的市井气息,能贴切的显现北京胡同的民俗。特别用这样个性化的语言,更有利于刻画胡同里的人物,让胡同里的人物神情口吻,生动毕肖。一方面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俚语,将其演化成电影的语言风格,成为类似《金瓶梅》的整部作品语言风格,更能显示作品的个性化。娴熟地使用北京底层百姓的方言俗语,让电影《老炮儿》显现了大俗,却显现了大雅。
能如此娴熟地使用俗语方言,还能在字幕上有解释,这也打破了方言的地域性,更体现了对观众的尊重性。有这样浓郁地域风格的语言,自然让《老炮》成了散发浓郁香味的一壶好茶。它打破了中国电影(革命史题材除外)长期存在的语言雷同化、现代化、标准化、虚假化的局限,或者说,给中国自改开以来,电影中语言运用中缺乏个性、时代性、社会性的一大内伤,下了一剂猛药。这不仅是极为难得,更令人印象深刻,更是开创了自改开以来,中国电影语言运用的新篇。
五是人物经典。一部好的小说,或一部优秀的故事片电影,是否成功,关键性地一个指标,那就是塑造人物。中国的四大名著,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都成功地所造出栩栩如生,且极具个性的群体人物。《亮剑》作为革命史题材的电影,就成功地塑造出李云龙这个英雄人物;《林则徐》作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就成功地塑造出林则徐的人物形象。
而《金瓶梅》是最早从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的长篇小说。《金瓶梅》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统一性。
而电影《老炮儿》,这个“老炮儿”的含义,有经常进警局之意,有与现实体制不合拍之意,有辉煌的失意之意。不管哪种含义,《老炮儿》中的“六爷”,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甚至是淋漓尽致的表现。电影《老炮儿》的成功,关键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六爷”,这样一个极具个性,又极为鲜活的,还很凝重的人物。冯小刚能演“六爷”这个角色,实是演员之幸,导演之幸,作品之幸。同时,《老炮儿》还塑造出“六爷”周围的一群,真实的底层人物,还是各有特色,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些人物,或许都没有进入新的时代,或许是新的时代忘记了分给他们“红利”,但他们却顽强地在底层中活着。电影《老炮儿》大约也是提示人们:社会不能忘记这些草根,不能忘记这些“小老百姓”!
六是细节经典。文学的生命力,往往就在于细节。细节,显现文学的底蕴;细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细节,体现作品的丰满。凡经典作品,都有大量经典细节,都有很多很多的细节,能单挑出来,值得细细的玩味。
电影《亮剑》的细节刻画上,就做到了经典的程度,以致无数的细节,都光彩照人,都可单独成章。就是胡也佛的工笔绘画《金瓶梅》,在不到一平尺的画面,描绘李瓶儿与西门庆模拟春宫图取乐,那画面中描绘的家具,陈设,衣服,装潢有近百件,那可是件件的细节,都做到了刻画精准。而《金瓶梅》的细节经典,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安排的细节、人物表现的细节、场景再现的细节。
电影《老炮》将这三个方面的细节都体现了出来,特别是这些细节,还没有雷同,还是独有的细节,就更增添了细节的魅力。更需强调的,就是电影《老炮儿》细节的厚重性,不仅很多细节,不是可有可无的舞台道具,还是能引发和搅动观众丰富联想的起博器。
就如,他们为什么不依靠政府和警察来“平事”,这不值得深思。而不依靠政府和警察来“平事”,这已是全国的普遍现象。广东农民工为抱团取暖,谁都说不清成立了多少“兄弟会”,他们宁可找“兄弟会”平事,也不找警察。缺乏具有公信力,缺乏普遍认可的权威,这成了中国社会“烈火烹油”的繁荣表象下,一种深刻的社会危机。就是这种已成社会普遍的危机,却头一遭在电影中得到了折射,这不是难得?“绝不报官”、“绝不报警”,这是黑帮的原则。可影片《老炮儿》虽然没有报警,但将官员的贪腐证据直接交给了中纪委,这又区别开了中国当代底层的抱团,同“黑帮”的泾渭分明。而只要底层的百姓还没绝望,中国就有希望!
就如,电影结尾那片瘮人的喊杀声,让人联想到《老炮》前面表述的,社会底层的“零容忍”,也就是忍无可忍,“孰不可忍”,这片喊杀声,就是底层对权贵富豪和黑社会,发出积郁已久的呐喊,还是完全自发性的,豁出命的,极为野性的呐喊和大爆发!看了这喊杀的场面,登时,能让人泪湿前襟。也让人想起鲁迅老先生那句话:“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发”!
也有一点商榷。至于《老炮儿》中的抽烟、脏话,也遭到诟病,可这或许就像《金瓶梅》中的性描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不做妄议。但对《老炮》中一个主要人物--话匣子,却有点说辞。这个女人长得太漂亮了,无论她表演的话匣儿,技艺多么的精湛,演技多么的无可挑剔,但以经典作品的标准来衡量,都显得不伦不类。因为,这样国色天香的女人,在改开的大潮中,不是去开放了,就是被开放了,绝对不可能留在胡同;因为,这样的尤物,若被导演电影中硬留在了胡同,这绝对不符合现实,这不是“强奸民意”,也绝对是牵强附会;因为,这样的美人,无论tm的怎么装粗野,骨子里都透着贵妇的意味,都同胡同不是一个种类;因为,在金钱可以买卖一切的时代,这样的美人,心甘情愿,又死心塌地给“六爷”当情人,这缺乏人物主观的合理性。
美丽的女人,收获一份特别的美丽,这是偏得。可作为演员,又往往是一个永生都难以逾越的天堑!假使换成那个不怎么靓丽的闫妮,来出演这个话匣儿,可能更像胡同里的女人,也更像老炮儿的情人,还更适合和老炮儿“打炮”,则更能和胡同的风格相统一。若从细节上讲,话匣儿和老炮儿“打炮”时的奶,不那么丰满,不那么白皙,不那么性感,让它干瘪一点、松弛一点,可能更有意味。
总之,《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具近代意味的经典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电影《老炮儿》,也能堪称中国改开30多年以来,极少见到的一部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相信:这部电影一定能久经岁月洗练!唯望:电影《老炮儿》,也能引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走向一个新的世纪!(作者:无名氏;源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