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真相: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

2018-02-01 15:17:46  阅读 4322 次 评论 0 条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到底怎样?一个时期以来越说越低,已经到了彻底否定的程度。大量无底线贬低毛泽东时代辉煌经济成就的论调,往往出自党内和学术界一些权威人士,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感到不寒而栗!

例如,直到现在还挂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撰写,原载于2008年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的文章,题目是《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就言之凿凿的论证新中国经济发展不如旧中国,改革开放前中国的GDP世界排位是不断下降的。文中说:

【“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2017年11月,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举行的中国目前规格最高的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

【“1978年,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人均GDP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

如果这些说法是真的,新中国的成立就是一场灾难,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完全错误的。1949年建立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人民记忆中那个在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的新中国,竟然连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反动派都不如,甚至连经济发展最落后的非洲地区都不如,这不但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当性失去依据,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习总书记讲的两个30年都不能否定,也失去了经济基础甚至全部依据。

毛泽东时代不是一个人领导,而是一个中央领导集体。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他们几乎参与了党和国家所有的重大决策和领导。自始至终主管经济工作的是周恩来总理,即使文化大革命中也是周总理负责,还有中央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形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最高领导层。其中,1949年到1954年的副总理有陈云;1954年到1959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李先念等;1959年到1965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谭震林、习仲勋等;1969年到1975年的副总理有陈云、邓小平、柯庆施、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等,还有1975年1月任命的副总理邓小平、李先念、陈永贵、吴桂贤、王震、余秋里、谷牧、孙健等,副总理中陈云、邓小平、李先念都是连续4届,李富春是连续3届,有的领导人尽管一段时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被夺权,但都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周总理几乎每年都要向全国人民汇报,每年都有令人振奋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成就,难道那些都是假话?怎么就被后来的一些人说成了一团漆黑?

更重要的是,一心跟着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亿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界劳动者和各级基层干部,他们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劳动成果和建设成就,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怎么连黑暗的旧中国都不如、甚至连最落后的非洲都不如了?那个精心计算出来的GDP是真的吗?反映了历史真相还是颠覆了历史真相?党和人民乃至国际社会都需要弄清楚。

一、后来估算的GDP能反映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真相吗?

评价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一般都用GDP说事,往往得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

而事实真相是怎样呢?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根本就没有GDP统计。直到1985年,国民经济核算仍延续着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物质平衡表体系MPS。从1985年开始建立第三产业统计,到1993年才转为源于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从此,SNA体系中的GDP成了最重要的指标。此前没有GDP统计的历史时期,现在引用的那时GDP数据从哪里来的?答案很明确,是后来推算的。

但是,即使1978年后的GDP,后来也经历过多次修改。为什么要修改呢?直接原因是与经济发展事实严重不符。用改革后的统计方法计算,1980年-1991年GDP年均增长9.2%,而当时世界银行的数据却只有2.2%。如此大的差距怎样解释?中国有关部门认为,主要是汇率下调引起的;而世行专家则认为,中国的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改革,其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MPS体系,许多产品价格仍处于政府控制中,导致以价格为衡量标准的统计结果失真。鉴于发现的问题,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后,有关部门对1978-1993年的GDP进行了重大调整,使1985年后的GDP数据有了大幅度提升,平均上调幅度近6%,其中1993年上调幅度高达10%。[1]到2004年底进行全国经济普查时,又发现当年GDP比年快报核算数多了2.3万亿元,增幅高达16.8%,为保持GDP数据的历史可比性,有关部门按国际惯例修正了1993年-2003年数据,同时又一次调整了1978年-1992年的GDP增长率,此后还有多次调整。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90年代开始实行的GDP统计存在着严重缺陷,必须不断修改才能大致差不多。其实,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他们也在不断修改GDP数据,否则会出现很大误差。就拿美国来说,仅1929年至1999年70年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平均每6年多一点就要调整一次。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当年统计上报的当年GDP,与经济普查的实际情况误差都那么大,不得不对数据一再调整,难道对几十年前的GDP评估反而准确了?用这样的数据,去进行跨越半个世纪的比较,能反映历史真相吗?况且,因为统计体系的不同,许多项目和门类过去根本就没有统计过,怎能做到言之凿凿的比较呢?科学需要可靠的事实证明,容不得半点胡说八道,否则,就是故意制造历史笑话和学术笑话,就是没有良知的表现。

二、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核算体系与现在的区别

毛泽东时代使用的经济核算体系是MPS,而当今中国使用的经济核算体系是SNA,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核算体系,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分类方法和指标涵义等方面都不同。

现在中国使用的SNA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宏观经济控制需要产生的。西方经济学中,没有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样,区分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它们认为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土地、资本、劳动三个方面一起作用的结果,一切产品的生产和劳务都是生产,利润、利息、租金与工资一样,都是生产要素收入。所以,他们的经济核算体系把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广播电影电视业、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业的增加值,都在统计范围之内。

毛泽东时代的MPS体系,是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使用的指导计划经济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创造物质产品和增加产品价值的劳动,才是基本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形成的,所以在统计中不体现非物质资料生产和服务活动。1984年前,中国许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广播电影电视业、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业的增加值,是不统计在内的。但毛泽东时代并非没有这些职能部门,由于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计划体制,这些部门在低成本高效运转,服务于国家建设各项事业。

对后来引进的SNA,要辨别两个不同概念: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一是GDP(国内生产总值)。GNP统计遵循的是国民原则,不包括外资产值,但包括国民在外国创造的产值;GDP统计遵循的是国土原则,包括外资在国内创造的产值,不包括国民在外国创造的产值。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GNP比GDP更能反映真实状况,因为自己没有多少资本在外国投资,更多是外国资本在本国增值。引进外资后,付出环境、市场和资源的代价,求得在工资、税收及生产力提高等方面获利。但外资财富最终要流回外国,所以计算GDP或人均GDP对国民的意义不大,相反会掩盖外国资本在本国的扩张程度,喜人的GDP像挂在拉磨的驴前那根红萝卜,近在眼前却难享受到。所以,包括世界银行在内,更关注的是GNP,以此为依据分析世界各国的贫富差异。目前中国有多少外国资本呢?据商务部发布的信息,截止到2002年,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3.37%[2]。到2016年1月[3],外资企业创造了近1/2的对外贸易、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收入。毛泽东时代几乎没有外资企业,统计数字是纯国民收入,拿外国资本也统计在内的GDP,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比较,显然不是一个标准。

还有一个问题,GD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价格体现。因此,决定和影响GDP的因素,不止是实际生产能力、生产业绩和财富水平,还有市场交易价格、市场增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从货币价值看,毛泽东时代的物价,包括那时人民币和美元的含金量,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1000元人民币可在农村建设一个砖瓦结构的农家小院,现在基本可视为天方夜谭。北京二环内的一套住房,2005年市场价每平方米不到7000元,到2015年每平方米达17万元,10年上涨20多倍,同样一套住房,以交易价产生的GDP数值相差如此巨大,实质财富水平却没有任何变化。即使美元计算也面临这个难题,上世纪70年代前的几十年,基本是35美元1盎司黄金,而现在却是1300美元左右,不到40年时间,美元对黄金贬值近40倍,不同时代的美元GDP能进行简单比较吗?尽管一些人言之凿凿地否定过去,实际上却很不靠谱,如果再加上先入为主的立场,那就更加荒唐透顶!

相比之下,在经济发展的历史比较中,当年产品产量的统计数据或许更可靠些,如果上年造假或虚估下年就要受影响,很容易露馅。它是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产品产量和财富水平,不存在用货币衡量的投机和市场交换的扭曲因素,也不存在通货膨胀造成的严重泡沫,尽管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准确,但只要不是故意系统地篡改数字,就能进行相对客观的历史比较。

三、界定一下毛泽东时代的起止时间

一般把毛泽东时代截止为1978年。这样划线,区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可以的,但从经济政治的实际看,作为毛泽东时代的终止时间不合适。1976年10月,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恰恰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前提,而不是毛泽东时代的延续,尽管这两年发展速度不低,也不能算入毛泽东时代。以完整的经济发展年度来看,毛泽东时代应以1950年为起点,终止于1975年,共26年时间。

从起点年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成立,之前从法理上讲还是中华民国。建国后也还有大片国土没解放,国内还处在战争状态,对经济活动制约很大。如果以1949年为基点,会导致历史对比基点偏低而增长倍数偏高。另外,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全年度领导中国的经济建设,是从1950年开始的。

把起点定在1952年,忽略3年恢复时期是不合适的。当时曾有人说,共产党在军事上得了满分,在政治上是80分,在经济上恐怕要得0分。但事实与那些人说的完全相反,共产党领导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在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迅速恢复建设,不到3年就超过了旧中国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怎能把这样的伟大业绩排除出去呢?苏联解体后,被一些人认为是一步到位的改革,俄罗斯终于走上美国人帮助设计的资本主义道路,至今已经过去近30年了,仍没有恢复到苏联时期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可见经济建设恢复发展之难。

从终点看,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时代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已去世,之后实行的经济政治方针政策及成败,完全是在新的领导者主持下制定实施的,毛泽东等不应当再负任何实际领导责任。而1975年,无论他们身体状况如何不好,都还在核心领导岗位上发挥作用,应当对全年度负责任。

四、产品产量统计数据的来源和比较方法

本文引用的产品产量数据,来源于国家权威部门编辑的资料。有些资料年代久远,找到很不容易。也算是给有志研究这段历史的同志,提供一个系统的资料查询帮助。

1、《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辑,还有之前出版的50年数据汇编,这都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原始最基本最权威的产品产量数据。

2、《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年-197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出版,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家相关情报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等组成的编辑小组,依据联合国《统计年鉴》等提供的数据编辑。部分数据来自1979年版的《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年-1976年)》。

3、少量数据来自网上,由国家统计局“北海居”编制的《百年来中美发电量比较(1902-2011)》《美国、日本、英国和中国钢产量(1871-2005)》等。

比较方法:

1、进行国家间同时代(1950-1975)横向比较。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印度、美国、苏联、日本、西德、英国、法国等,能找到可靠资料和基本数据的国家。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他都是发达国家,比较一下他们对中国有没有发展速度优势。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当时大多连完整的统计数据都没有,不知道那些权威专家们的数据来自何方?

2、纵向比较一下中国三个历史阶段。一是毛泽东时代26年(中国前26年);二是1979年至2004年26年(中国后26年);三是1923年至1948年26年(民国时期26年),民国只有个别数据可以比较。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已经濒于崩溃边缘,这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况差不多。1978年底召开三中全会,1979年是改革元年,是一个完整的年份,因此这个时期就以1979年数据为基数,截止到2004年,也是离毛泽东时代时间最近的26年,没有大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各类产品产量更具有可比性。与民国时期比较,时间选定为1923年至1948年,离新中国成立时间最近的26年,虽然只有发电量和钢的数据,但却是关键性基础性的可比数据。

通过这种比较,看看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到底是在大幅度上升还是在不断下降?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速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力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澄清认识上的思想雾霾。

列入比较的产品门类:

把发电量、铁路货运量摆在前面,之前加一个人口发展数据,便于计算人均产量及速度。

发电量和铁路货运量数据摆在前面,因为这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源头性指标,对经济发展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李克强总理为了挤掉GDP统计中的水分,经常用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项指标去核准上报数字,受到众多国际机构认可,被称为“克强指数”。其中用电量占比40%,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电力数据的这种指标性,基于其突出特点:

1、电是一切现代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动力,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没有发电量增长的经济发展,要么是经济泡沫,要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非发生重大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如当前正在执行的去产能政策和抑制大量耗电的房地产业等,否则是不可想象的。

2、发电量是用电表记录下来汇总的,不能通过拍脑袋瓜子编造出来,前面编造了后面没有办法掩盖。它的历史数据保留的也特别完整,中国从1912年至今每年的数据都有完整记录。

3、发电量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能源的特点,不像石油、煤炭那样能储备起来,发电、输电和用电瞬间同时完成,基本一致,发多少就要用多少,用不掉就不能继续生产,不够用就要拉闸限电。各类现代经济生产活动增长越多,生活现代化程度越高,必然伴随着用电量相应的上升,反之则减少越多。

4、这一产品不存在升级换代问题,百年前1度电与现在的1度电没什么区别,不像其他一些工业产品,科技内涵与质量内涵变化升级大,单纯数量统计缺乏价值可比性。

因此,以发电量为基础,对比历史上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特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当然,国民经济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电能推动的,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国家,有大量的人力、畜力、自然力、内燃机等非电能生产,新中国初期电力极为不普及,非电力生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只计算电力也会存在速度偏低的失真。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转型后,同样的发电量也可以创造更多财富,以发电量增速也会存在低估经济增长速度的可能,但全局性的经济转型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型的,尤其相近历史时期的比较,有渐进影响而不可能是断崖式变化。

除外汇储备数据,不对货币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其他凡是能找到完整权威数据的,国际公认的对经济发展具有源头性、指标性和基础性作用的物质产品都列入比较。如,电力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发电量与铁路货运量一起,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钢铁和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还有水泥、硫酸、粮食、棉花等基本工农业产品,这些领域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客观指标。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高低,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比较的要点:

1、起点数据:1950年各类产品的总量和人均量;

2、终点数据:1975年各类产品的总量和人均量;

3、增长速度:1975年对1950年产品总量和人均增长的倍数。

4、中国比较:包括1950-1975年中国前26年,1979-2004年中国后26年,1923-1948民国时期26年,民国时期只有电力和钢的总产量完整数据。以各个时期的第一年数据为起点和基点,最后一年的数据除以起点数据,自己与自己比较增长了多少倍,没有别人的责任,理解和计算起来也比较简洁方便。

5、中国前26年与中国后26年的比较,与各主要经济体放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不再专门比较这两个时期,同时也可以感觉中国后26年与发达国家之前时期发展速度的关系。

6、新中国新兴产业产品,从出现产品统计的第二年为基点,以免基点偏低,到1975年为终点。以同样的时间对比各国,以同样的年限对比1979年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新兴产业产品的发展,有一些产品产量排在同时期世界前列,不在此次比较之中。

这样的比较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在实际的基础性产品统计基础上,有统一口径统计数字的就比较,没有就不比较,以期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认识毛泽东时代的视角。如有不当请方家指正。

五、毛泽东时代与主要经济体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比较结果

这一部分本来放在最后,通过一系列数据比较后得出结果。但因为大量繁琐的数据比较,可能会使一些读者没有耐心,因此把主要结果摆在前面,这里只看人均增长倍数。如果有深入研究阅读的兴趣,可以在后面看到各类产品的具体数据对比和图表。

1、中国与印度比较

两国同是发展中的东方大国,最有可比性。印度是西方的样板国家,是所谓的民主国家,又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也是我国一些反共右派理论家一直推崇的。按照他们的逻辑,印度有如此完美的制度体系,应当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高于好于中国,但事实真的很不争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创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远高于印度。

一是起点年份1950年的产量比较,中国只有糖产量略高于印度,其他产品都是印度高于中国;二是毛泽东时代结束的1975年产量比较,各类产品人均产量中国基本都是大幅度领先;三是26年间各类产品增长倍数比较,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也是远高于印度。说中国人均GDP只有同时代印度的2/3,到底是用什么逻辑算出来的?竟敢在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媒体上长时间挂着?

2、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的比较

虽然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不能简单类比,但从总体上看,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超高速发展,西方国家经济低速发展,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几乎从零起步,初始基础真的是一穷二白,尽管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相互差距仍然很大。这或许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刚刚打开国门时,让一部分国人头晕、甚至彻底否定自己的重要原因。经过40年改革开放,尽管我们依旧高速发展,在一些经济领域绝对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仍然能看到这种差距的明显存在。客观地认识这两个方面,可以使我们既坚定自信,又保持清醒的头脑。

3、毛泽东时代与改革开放后比较

前26年,在多数领域有很大的速度优势,后26年在经济总量扩大后发展速度降低,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人为地贬低和否定毛泽东时代的高速发展,或者故意压低过去的发展速度。必须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自觉地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不至于在前进道路上犯颠覆性错误,不至于上敌对势力的当。

下面比较的不是发展总量,而是发展速度,共3个表:一是各类产品在两个时期的增长倍数;二是倍数悬殊的产品,在同一表格中难以体现,另列一个表格;三是GDP与几个基础性产品比较。

毛泽东时代几乎所有基础性产业领域,都取得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中国其他时期的速度,怎么单单GDP数字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中国其他时期呢?难道GDP真的会与产品产量、实物财富的生产和增长反向而行?

各类产品产量的情况,在下面展开的具体数据比较中。

六、人口、产品产量发展速度的数据图表比较

1、从人口数量来看:

中国前26年:人口数量,1950年55196万人,1975年92420万人,是1950年的1.674倍。年均增长人口1488.96万人。

印度:人口数量,1950年35493万人,1975年59222万人,是1950年的1.669倍。年均增长人口949.16万人。

美国:人口数量,1950年15227万人,1975年21354万人,是1950年的1.40倍。年均增长人口245.08万人。

苏联:人口数量,1950年18008万人,1975年25439万人,是1950年的1.41倍。年均增长人口297.24万人。

日本:人口数量,1950年8290万人,1975年11157万人,是1950年的1.35倍。年均增长人口114.68万人。

西德:人口数量,1950年4785万人,1975年5983万人,是1950年的1.25倍。年均增长人口47.92万人。

英国:人口数量,1950年5062万人,1975年5593万人,是1950年的1.10倍。年均增长人口21.24万人。

法国:人口数量,1950年4174万人,1975年5271万人,是1950年的1.26倍。年均增长人口43.88万人。

中国后26年:人口数量,1979年97542万人,2004年129888万人,是1979年的1.33倍。年均增长人口1293.84万人。

民国时期20年[4](1923年找不到数字):人口数量,1928年47478.74万人,1948年46349.34万人。蒋介石1927年政变上台后,从1928年到1948年20年间,战乱不已,民不聊生,民国政府统计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1129.4万人,年均减少人口56.47万人,垮台前的总人口数量,只是他上台时的97.62%。

年均增长数量排位:1.中国前26年1488.96万人;2.中国后26年1293.84万人;3.印度949.16万人;4.苏联297.24万人;5.美国245.08万人;6.日本114.68万人;7.西德47.92万人;8.法国43.88万人;9.英国21.24万人;10蒋介石20年年均增长是负数,-56.47万人。

揭秘历史真相: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揭秘历史真相: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674倍;2、印度1.669;3、苏联1.41倍;4、美国1.40倍;5、日本1.35倍;6、中国后26年1.33倍;7、法国1.26倍;8、西德1.25倍;9、英国1.10倍;蒋介石20年0.98倍。

毛泽东时代,在毛主席亲自倡导计划生育的背景下,人口增长仍排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第一位。平均每年增长近1500万,却被一些人说成饿殍遍野,饿死了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以此逻辑,那些从没计划生育且人口增长远低于中国的国家该饿死多少?蒋介石统治20年,每年人口绝对量减少56万多,竟然被一些舆论鼓吹成“黄金时期”,还培养出一批所谓的民国粉。荒唐离谱到极点的谣言,成了谣翻当今世界的共识,到底是毛泽东时代的悲哀,还是谁的悲哀?

2、从发电量看:

中国前26年:发电量,1950年46亿度,1975年1958亿度,是1950年的42.57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8.33度,1975年211.86度,是1950年的25.43倍。

印度:发电量,1950年51亿度,1975年856亿度,是1950年的16.78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14.37度,1975年144.54度,是1950年的10.06倍。

美国:发电量,1950年3887亿度,1975年20009亿度,是1950年的5.15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2552.7度,1975年9370.14度,是1950年的3.67倍。

苏联:发电量,1950年912亿度,1975年10386亿度,是1950年的11.39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506.44度,1975年4082.71度,是1950年的8.06倍。

日本:发电量,1950年449亿度,1975年4758亿度,是1950年的10.60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541.62度,1975年4264.59度,是1950年的7.87倍。

西德:发电量,1950年445亿度,1975年3018亿度,是1950年的6.78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929.99度,1975年5044.29度,是1975年的5.42倍。

英国:发电量,1950年565亿度,1975年2720亿度,是1975年的4.81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1122.59度,1975年4860.61度,是1950年的4.33倍。

法国:发电量,1950年330亿度,1975年1853亿度,是1950年的5.62倍。人均发电量,1950年790.61度,1975年3510.13度,是1950年的4.44倍。

中国后26年:发电量,1979年2820亿度,2004年22033亿度,是1979年的7.81倍。人均发电量,1979年289.11度,2004年1696.31度,是1979年的5.87倍。

民国时期26年:发电量,1923年6.44亿度(1928年12.35亿度),1948年44.98亿度,是1923年的6.98倍。人均发电量,2.6度,1948年9.7度,是20年前的3.73倍。

美国前26年:发电量,1923年713.99亿度,1948年3368.08亿度,是1923年的4.72倍。

从人均发电量来看,1950年中国不到印度的60%,到1975年中国是印度1.47倍,在这个根本性指标上,中国发电量人均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印度,怎么人均GDP就远远不如印度呢?印度那些没有电力拉动的人均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中国与发达国家发电总量、人均发电量,1950年几乎就是有和没有的差别,美国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270多倍,到1975年仍是中国44倍多。直到改革开放后26年的2004年,中国人均发电量仍只有美国1975年人均发电量不到1/5,并成几倍低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1975年的水平。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毛泽东时代所面对的极大落后差距,接下的是旧中国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当时都存在这种极大差距。不认识或是忘记了建国之初这个极大的落后差距,只记得毛泽东时代结束时仍处在经济落后状态,动不动就指责那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由此断定那一代人无能,或是选择的制度与道路不对,要么是极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

从发电量增长速度来看,毛泽东时代的发展速度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这种超高速增长的现象,在所有工农业生产的物质产品中几乎都存在。那一代人付出了艰辛的奋斗和智慧,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罕见业绩。即使与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对比,毛泽东时代只有极个别领域稍低于后26年,总体发展速度也是最高的。看看下面的排位特别是图表,完全能够清晰地感受到。

发电量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2.57倍;2、印度16.78倍;3、苏联11.39;4、日本10.60倍;5、中国后26年7.81倍;6、西德6.78倍;7、扎伊尔5.83倍;8、法国5.62倍;9、美国5.15倍;10、英国4.81倍。

发电量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5.43倍;2、印度10.06倍;3、苏联8.06;4、日本7.87倍;5、中国后26年5.87倍;6、西德5.42倍;7、法国4.44倍;8、英国4.33倍;9、美国3.67倍。

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发电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2.57倍;2、中国后26年7.81倍;3、民国时期26年6.98倍。

一般说来,基数越小增长翻番越容易。民国时期基数最小,起点最低,按一般逻辑应当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增长速度却是最低的。民国时期1943年总量最高,包括了日本占领区的发电量,当时为支持侵略战争而加速运转的工业机器。毛泽东时代几乎是爆炸式发展,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时期所有国家,也远高于中国之前之后的历史阶段。如此超高速发展,竟被一些人贬低为不如兵荒战乱的民国,真不知那些人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究竟想干什么?

3、从铁路货运量看:

中国:铁路货运量,1950年9983万吨,1975年88955万吨,是1950年的8.91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180.86公斤,1975年962.5公斤,是1950年的5.32倍。

印度:铁路货运量,1950年8000万吨,1975年19664万吨,是1950年的2.46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225.4公斤,1975年332.03公斤,是1950年的1.47倍。

美国:铁路货运量,1950年122800万吨,1975年126688万吨,是1950年的1.03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8064.62公斤,1975年5932.75公斤,是1975年的73.57%。

苏联:铁路货运量,1950年83430万吨,1975年362110万吨,是1950年的4.34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4632.94公斤,1975年14234.44公斤,是1950年的3.07倍。

日本:铁路货运量,1950年13570万吨,1975年14169万吨,是1950年的1.04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1636.91公斤,1975年1269.97公斤,是1950年的77.58%。

西德:铁路货运量,1950年22930万吨,1975年30173万吨,是1950年的1.32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4792.06公斤,1975年5043.12公斤,是1950年的1.05倍。

英国:铁路货运量,1950年30280万吨,1975年17645万吨,是1950年的58.27%。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6016.29公斤,1975年3152.02公斤,是1950年的52.39%。

法国:铁路货运量,1950年17350万吨,1975年22760万吨,是1950年的1.31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50年4156.68公斤,1975年4311.42公斤,是1950年的1.04倍。

中国后26年:铁路货运量,1979年111893万吨,2004年249017万吨,是1979年的2.23倍。人均铁路货运量,1979年1147.13万吨,2004年1917.17公斤,是1979年的1.62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8.91倍;2、苏联4.34倍;3、印度2.46倍;4、中国后26年2.23倍;5、西德1.32倍;6.、法国1.31倍;7、日本1.04倍;8、美国1.03倍;9、英国58.27%。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5.32倍;2.、苏联3.07倍;3、中国后26年1.62倍;4、印度1.47倍;5、西德1.05倍;6、法国1.04倍;7、日本77.58%;8、美国73.57%;9、英国52.39%。

4、从铁路货运周转量看

中国: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194.1亿吨公里,1975年4255.6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21.92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5.17吨公里,1975年460.46吨公里,是1950年的13.09倍。

印度: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94亿吨公里,1975年1348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4.18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111吨公里,1975年227.62吨公里,是1950年的2.05倍。

美国: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9977亿吨公里,1975年11462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1.15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6552.17吨公里,1975年5367.11吨公里,是1950年的81.0%。

苏联: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6023亿吨公里,1975年32365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5.37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34.46公斤,1975年1272.23公斤,是1950年的3.17倍。

日本: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33亿吨公里,1975年466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1.40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401.69吨公里,1975年417.68吨公里,是1950年的1.04倍。

西德: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431亿吨公里,1975年565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1.31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900.73吨公里,1975年944.34吨公里,是1950年的1.05倍。

英国: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362亿吨公里,1975年210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58.01%。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715.13吨公里,1975年375.47吨公里,是1950年的52.5%。

法国: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424亿吨公里,1975年656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1.55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50年1015.81吨公里,1975年1244.55吨公里,是1950年的1.23倍。

中国后26年:铁路货运周转量,1979年5598.7亿吨公里,2004年19288.8亿吨公里,是1950年的3.45倍。人均铁路货运周转量,1979年537.98吨公里,2004年1485.03吨公里,是1979年的2.7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1.92倍;2、苏联5.37倍;3、印度4.18倍;4、中国后26年3.45倍;5、法国1.55倍;6、日本1.40倍;7、西德1.31倍;8、美国1.15倍;9、英国58.01%。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3.09倍;2、苏联3.17倍;3、中国后26年2.76倍;4、印度2.05倍;5、法国1.23倍;6、西德1.05倍;7、日本1.04倍;8、美国81%;9、英国52.5%。

5、从钢产量看:

中国前26年:钢产量,1950年61万吨,1975年2390万吨,是1950年的39.18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1.1公斤,1975年25.86公斤,是1950年的23.51倍。

印度:钢产量,1950年146万吨,1975年788万吨,是1950年的5.40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4.11公斤,1975年13.3公斤,是1950年的3.24倍。

美国:钢产量,1950年8785万吨,1975年10582万吨,是1950年的1.2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576.94公斤,1975年495.55公斤,是1950年的85.89%。

苏联:钢产量,1950年2733万吨,1975年14134万吨,是1950年的5.17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151.77公斤,1975年555.6公斤,是1950年的3.57倍。

日本:钢产量,1950年484万吨,1975年10231万吨,是1950年的21.14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58.38公斤,1975年917公斤,是1950年的17.18倍。

西德:钢产量,1950年1212万吨,1975年4041万吨,是1950年的3.33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253.29公斤,1975年675.41公斤,是1950年的2.67倍。

英国:钢产量,1950年1655万吨,1975年2010万吨,是1950年的1.21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326.95公斤,1975年359.38公斤,是1950年的1.1倍。

法国:钢产量,1950年865万吨,1975年2153万吨,是1950年的2.49倍。人均钢产量,1950年207.24公斤,1975年408.46公斤,是1950年的1.97倍。

中国后26年:钢产量,1979年3448万吨,2004年28291万吨,是1979年的8.21倍。人均钢产量,1979年35.35公斤,2004年217.81公斤,是1979年的6.16倍。

民国时期26年:钢产量,1923年3万吨,1948年7.6万吨,是1923年的2.53倍。人均钢产量,1928年0.06公斤,1948年0.16公斤(人口下降1000多万),是1928年的2.67倍。

美国前26年:钢产量,1923年4566.5万吨,1948年8041.3万吨,是1923年的1.76倍。

英国前26年:钢产量,1923年861.8万吨,1948年1511.5万吨,是1923年的1.75倍。

日本前26年:钢产量,1923年95.9万吨,1948年171.5万吨,是1923年的1.79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9.18倍;2、日本21.14倍;3、中国后26年8.21倍;4、印度5.40倍;5、苏联5.17倍;6、西德3.33倍;7、法国2.49倍;8、英国1.21倍;9、美国1.2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3.51倍;2、日本17.18倍;3、中国后26年6.16倍;4、苏联3.57倍;5、印度3.24倍;6、西德2.67倍;7、法国1.97倍;8、英国1.10倍;9、美国0.86倍。

中国3个历史阶段与其他国家(1923-1948,只有下述几个国家的数据)总量增长速度比较:1、中国前26年39.18倍;2、中国后26年8.21倍;3、民国时期26年2.53倍;4、日本前26年1.79倍;5、美国1.76倍;6、英国1.75倍。

6、从原煤产量看:

中国前26年:原煤产量,1950年为0.43亿吨,1975年为4.82亿吨,是1950年的11.21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77.9公斤,1975年521.53公斤,是1950年的6.69倍。

印度:原煤产量,1950年为0.33亿吨,1975年为0.99亿吨,是1952年的3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92.97公斤,1975年167.17公斤,是1950年的1.8倍。

美国:原煤产量,1950年5.08亿吨,1975年5.86亿吨,是1950年的1.15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3336.18公斤,1975年2744.22公斤,是1950年的82.26%。

苏联:原煤产量,1950年2.61亿吨,1975年7.01亿吨,是1950年的2.69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1449.36公斤,1975年2755.61公斤,是1950年的1.90倍。

日本:原煤产量,1950年0.40亿吨,1975年0.19亿吨,是1950年的47.5%。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482.50公斤,1975年170.30公斤,是1950年的35.29%。

西德:原煤产量,1950年2.02亿吨,1975年2.20亿吨,是1950年的1.09倍。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4221.53公斤,1975年3677.09公斤,是1950年的87.1%。

英国:原煤产量,1950年2.20亿吨,1975年1.29亿吨,是1950年的58.64%。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4346.11公斤,1975年2306.45公斤,是1950年的53.07%。

法国:原煤产量,1950年0.53亿吨,1975年0.27亿吨,是1950年的50.94%。人均原煤产量,1950年1269.77公斤,1975年512.24公斤,是1950年的40.34%。

中国后26年:原煤产量,1979年6.35亿吨,2004年19.92亿吨,是1979年的3.14倍。人均原煤产量,1979年651.00公斤,2004年1533.63公斤,是1979年的2.3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1.21倍;2、中国后26年3.14倍;3、印度3倍;4、苏联2.69倍;5、美国1.15倍;6、西德1.09倍;7、英国0.59倍;8、法国0.51倍;9、日本0.48倍。

揭秘历史真相: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揭秘历史真相: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6.69倍;2、中国后26年2.36倍;3、苏联1.9倍;4、印度1.8倍;5、西德0.87倍;6、美国0.82倍; 7、英国0.53倍;8、法国0.4倍;9、日本0.35倍。

7、从原油产量看:

中国:原油产量,1950年为20万吨,1975年为7706万吨,是1950年的385.30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0.36公斤,1975年83.38公斤,是1950年的231.61倍。

印度:原油产量,1950年为25万吨,1975年为828万吨,是1950年的33.12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0.7公斤,1975年13.98公斤,是1950年的19.97倍。

美国:原油产量,1950年26671万吨,1975年263538万吨,是1950年的9.88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1751.55公斤,1975年12341.39公斤,是1950年的7.05倍。

苏联:原油产量,1950年3788万吨,1975年49080万吨,是1950年的12.96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210.35公斤,1975年1929.32公斤,是1950年的9.17倍。

日本:原油产量,1950年29万吨,1975年61万吨,是1950年的2.1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3.5公斤,1975年5.47公斤,是1950年的1.56倍。

西德:原油产量,1950年112万吨,1975年574万吨,是1950年的5.13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23.41公斤,1975年95.94公斤,是1950年的4.1倍。

英国:原油产量,1950年16万吨,1975年122万吨,是1950年的7.63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3.16公斤,1975年21.81公斤,是1950年的6.9倍。

法国:原油产量,1950年15万吨,1975年102万吨,是1950年的6.8倍。人均原油产量,1950年3.59公斤,1975年19.35公斤,是1950年的5.39倍。

中国后26年:原油产量,1979年10615万吨,2004年17587万吨,是1979年的1.66倍。人均原油产量,1979年108.82公斤,2004年135.4公斤,是1979年的1.24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85.3倍;2、印度33.12倍;3、苏联12.96倍;4、美国9.88倍;5、英国7.63;6.、法国6.8;7、西德5.13倍;8、日本2.1倍;9、中国后26年1.66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31.61倍;2、印度19.97倍;3、苏联9.17倍;4、美国7.05倍;5、英国6.9倍;6、法国5.39倍;7、西德4.1倍;8、日本1.56倍;9、中国后26年1.24倍。

中国与印度比较:1950年印度原油产量是中国的1.25倍,1975年中国是印度的9.31倍,总量增长速度中国是印度的16.63倍。1950年印度人均原油产量是中国的1.94倍,1975年中国是印度的5.96倍,人均增长速度中国是印度的11.6倍。无论从总量看还是从人均看,中国的发展速度都远远高于印度。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极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总量差距近10倍,人均差距近6倍,GDP竟然比中国还高,这个数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中国与美国比较:1950年美国原油产量是中国的1333.55倍,1975年是中国的34.2倍,总量增长速度中国是美国的38.49倍。1950年美国人均原油产量是中国的4865.42倍,1975年美国是中国的148.01倍,人均增长速度中国是美国的32.85倍。无论总量还是人均,中国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越美国。最初的差距几乎是天文数字,经过26年艰苦奋斗大大缩小了差距。

8、从天然气产量看:

中国:天然气产量,1950年0.07亿立方米,1975年88.5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1264.29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0.01立方米,1975年9.58立方米,是1950年的958倍。

印度:天然气产量,1950年没有统计,1975年9亿立方米。人均天然气产量,1975年1.52立方米。

美国:天然气产量,1950年1779亿立方米,1975年5465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3.07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1168.32立方米,1975年2559.24立方米,是1950年的2.19倍。

苏联:天然气产量,1950年58亿立方米,1975年2889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49.81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32.21立方米,1975年1135.66立方米,是1950年的35.26倍。

日本:天然气产量,1950年0.7亿立方米,1975年28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40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0.84立方米,1975年25.1立方米,是1950年的29.88倍。

法国:天然气产量,1950年2.5亿立方米,1975年76亿立方米,是1950年的30.4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50年5.99立方米,1975年144.19立方米,是1950年的24.07倍。

中国后26年:天然气产量,1979年141.50亿立方米,2004年414.60亿立方米,是1979年的2.93倍。人均天然气产量,1979年14.51立方米,2004年31.92立方米,是1979年的2.2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264.29倍;2、苏联49.81倍;3、日本40倍;4、法国30.4倍;5、美国3.07倍;6、中国后26年2.93倍。(印度、英国没有完整数据)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958倍;2、苏联35.26倍;3、日本29.98倍;4、法国24.07倍;5、中国后26年2.2倍;6、美国2.19倍。

9、从水泥产量看:

中国:水泥产量,1950年141万吨,1975年4626万吨,是1950年的32.81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2.55公斤,1975年50.05公斤,是1950年的19.63倍。

印度:水泥产量,1950年266万吨,1975年1624万吨,是1950年的6.11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7.49公斤,1975年27.42公斤,是1950年的3.66倍。

美国:水泥产量,1950年3872万吨,1975年6182万吨,是1950年的1.6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254.29公斤,289.5公斤,是1950年的1.14倍。

苏联:水泥产量,1950年1019万吨,1975年12206万吨,是1950年的11.98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56.59公斤,1975年479.81公斤,是1950年的8.48倍。

日本:水泥产量,1950年446万吨,1975年6552万吨,是1950年的14.69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53.8公斤,1975年587.25公斤,是1950年的10.92倍。

西德:水泥产量,1950年1088万吨,1975年3350万吨,是1950年的3.08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227.38公斤,1975年559.92公斤,是1950年的2.46倍。

英国:水泥产量,1950年991万吨,1975年1689万吨,是1950年的1.7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195.77公斤,1975年301.98公斤,是1950年的1.54倍。

法国:水泥产量,1950年742万吨,1975年2971万吨,是1950年的4倍。人均水泥产量,1950年177.77公斤,1975年563.65公斤,是1950年的3.17倍。

中国后26年:水泥产量,1979年7390万吨,2004年96682万吨,是1979年的13.08倍。人均水泥产量,1979年75.76公斤,2004年744.35公斤,是1979年的9.83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2.81倍;2、日本14.69倍;3、中国后26年13.08倍;4、苏联11.98倍;5、印度6.11倍;6、法国4倍;7、西德3.08倍;8、英国1.7倍;9、美国1.6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9.63倍;2、日本10.92倍;3、中国后26年9.83倍;4、苏联8.48倍;5、印度3.66倍;6、法国3.17倍;7、西德2.46倍;8、英国1.54倍;9、美国1.14倍。

10、从黄金和外汇储备量看:

中国:黄金储备,1950年14.15吨[5],1975年362.24吨,是1950年的25.6倍。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000256公斤,1975年0.000392公斤,是1950年的15.31倍。外汇储备,1950年1.39亿美元,1975年8.99亿美元,是1950年的6.47倍。人均外汇储备,1950年0.25美元,1975年0.97美元,是1950年的3.88倍。

印度:黄金储备,1950年219.5吨,1975年209.2吨,是1950年的95.3%。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00618公斤,1975年0.000353公斤,是1950年的57.1%。外汇储备,1950年18.1亿美元,1975年8.41亿美元,是1950年的46.5%。人均外汇储备,1950年5.1美元,1975年1.42美元,是1950年的27.8%。

美国:黄金储备,1950年20279吨,1975年8295.3吨,是1950的40.9%。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1331779公斤,1975年0.0388466,是1950年的29.2%。外汇储备,1950年14.5亿美元,1975年0.8亿美元,是1950年的5.5%。人均外汇储备,1950年9.52美元,1975年0.37美元,是1950年的3.89%。

日本:黄金储备,1950年105.7吨,1975年637.2吨,是1950年的6.03倍。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013公斤,1975年0.0057公斤,是1950年的4.39倍。外汇储备,1950年5.98亿美元,1975年106.27亿美元,是1950年的17.77倍。人均外汇储备,1950年7.21美元,1975年95.25美元,是1950年的13.21倍。

西德:黄金储备,没有1950年的数据,1975年3549.4吨。外汇储备,1950年1.9亿美元,1975年226.66亿美元,是1950年的119.29倍。人均外汇储备,1950年3.97美元,1975年378.84美元,是1950年的95.43倍。

英国:黄金储备,1950年2578吨,1975年632.8吨,是1950年的24.55%。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51公斤,1975年0.011公斤,是1950年的22.18%。外汇储备,1950年5.81亿美元,1975年34.29亿美元,是1950年的5.9倍。人均外汇储备,1950年11.48美元,1975年61.31美元,是1950年的5.34倍。

法国:黄金储备,1950年588.3吨,1975年3047吨,是1950年的5.18倍。人均黄金储备,1950年0.014公斤,1975年0.058公斤,是1950年的4.13倍。外汇储备,1950年1.29亿美元,1975年74.42亿美元,是1950年的57.69倍。人均外汇储备,1950年3.09美元,1975年141.19美元,是1950年的45.69倍。

中国后26年:黄金储备,1979年1280吨,2004年1929吨,是1979年的1.51倍。人均黄金储备,1979年0.013公斤,2004年0.15公斤,是1979年的1.15倍。外汇储备,1979年8.4亿美元,2004年6099.32亿美元,是1979年的726.11倍。人均外汇储备,1979年0.86美元,2004年469.58美元,是1979年的546.03倍。

黄金储备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5.6倍;2、日本6.03倍;3、法国5.18倍;4、中国后26年1.51倍;5、印度0.95倍;6、美国0.41倍;7、英国0.25倍。

黄金储备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5.31倍;2、日本4.39倍;3、法国4.13倍;4、中国后26年1.15倍;5、印度0.57倍;6、美国0.29倍;7、英国0.22倍。

外汇储备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后26年726.11倍;2、西德119.29倍;3、法国57.69倍;4、日本17.77倍;5、中国前26年6.47倍;6、英国5.09倍;7、印度0.47倍;8、美国0.06倍。

外汇储备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后26年546.03倍;2、西德95.43倍;3、法国45.69倍;4、日本13.21倍;5、英国5.34倍;6、中国前26年3.88倍;7、印度0.28倍;8、美国0.04倍。

11、从粮食产量看:

中国:粮食产量,1950年13212.5万吨,1975年28415.5万吨,是1950年的2.15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239.37公斤,1975年307.46公斤,是1950年的1.28倍。

印度:粮食产量,1950年为5865万吨,1975年为14070万吨,是1950年的2.4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165.24公斤,1975年237.58公斤,是1950年的1.44倍。

美国:粮食产量,1950年15235万吨,1975年29520万吨,是1950年的1.94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1000.53公斤,1975年1382.41公斤,是1950年的1.38倍。

苏联:粮食产量,1950年9890万吨,1975年15865万吨,是1950年的1.6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549.2公斤,1975年623.65公斤,是1950年的1.14倍。

日本:粮食产量,1950年1810万吨,1975年1890万吨,是1950年的1.04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218.34公斤,1975年169.4公斤,是1950年的77.58%。

西德:粮食产量,1950年1590万吨,1975年2350万吨,是1950年的1.48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332.29公斤,1975年392.78公斤,是1950年的1.18倍。

英国:粮食产量,1950年1010万吨,1975年1505万吨,是1950年的1.49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199.53公斤,1975年269.09公斤,是1950年的1.35倍。

法国:粮食产量,1950年1690万吨,1975年3730万吨,是1950年的2.21倍。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407.52公斤,1975年707.65公斤,是1950年的1.74倍。

中国后26年:1979年33211.5万吨,2004年46946.9万吨,是1950年的1.41倍。人均粮食产量,1979年340.48公斤,2004年361.44公斤,是1979年的1.0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坦桑尼亚4.05倍;2、印度2.4倍;3、法国2.21倍;4、中国前26年2.15倍;5、美国1.94倍;6、苏联1.6倍;7、英国1.49倍;8、扎伊尔1.42倍;9、中国后26年1.41倍;10、西德1.18倍;11、日本1.04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法国1.74倍;2、印度1.44倍;3、美国1.38;4、英国1.35倍;5、中国前26年1.28倍;6、西德1.18倍;7、苏联1.14倍;8、中国后26年1.06倍;9、日本0.78倍。(坦桑尼亚、扎伊尔没有数据)

12、从棉花产量看:

中国:棉花产量,1950年69.2万吨,1975年452.1万吨,是1950年6.53倍。人均棉花产量,1950年1.25公斤,1975年4.89公斤,是1950年的3.91倍。

印度:棉花产量,1950年59.3万吨,1975年119.3万吨,是1950年的1.01倍。人均棉花产量,1950年1.67公斤,1975年2.01公斤,是1950年的1.2倍。

美国:棉花产量,1950年217.1万吨,1975年180.7万吨,是1975年的0.83倍。人均棉花产量,1950年14.26公斤,1975年8.46公斤,是1950年的0.59倍。

苏联:棉花产量,1950年118万吨,1975年264.8万吨,是1950年的2.44倍。人均棉花产量,1950年6.55公斤,1975年10.41公斤,是1950年的1.59倍。

中国后26年:棉花产量,1979年220.7万吨,2004年632.4万吨,是1979年的2.87倍。人均棉花产量,1979年2.26公斤,2004年4.87公斤,是1979年的2.15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6.53倍;2、中国后26年2.87倍;3、苏联2.44倍;4、印度1.01倍;5、美国0.8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91倍;2、中国后26年2.15倍;3、苏联1.59倍;4、印度1.2倍;5、美国0.59倍。

13、从灌溉面积看

中国前26年:1975年耕地面积149562万亩,灌溉面积64926万亩,占总面积的43.1%。

印度:1975年耕地面积250800万亩,灌溉面积48450万亩,占总面积的19.31%。

美国:1975年耕地面积313854万亩,灌溉面积24750万亩,占总面积的7.89%。

苏联:1975年耕地面积348311万亩,灌溉面积21750万亩,占总面积的6.24%。

日本:1975年耕地面积8360万亩,灌溉面积4013万亩,占总面积的48%。

西德:1975年耕地面积12089万亩,灌溉面积465万亩,占总面积的3.85%。

英国:1975年耕地面积10472万亩,灌溉面积129万亩,占总面积的1.23%。

法国:1975年耕地面积28215万亩,灌溉面积840万亩,占总面积的2.98%。

中国后26年:2004年耕地面积195058.8万亩,灌溉面积81717.6万亩,占总面积的41.89%。

耕地灌溉面积占比排位:1、日本48%;2、中国前26年43.1%;3、中国后26年41.89%;4、印度19.3%;5、美国7.89%;6、苏联6.24%;7、西德3.85%;8、法国2.98%;9、英国1.23%。

14、从化肥产量看:

中国:化肥产量,1950年1.5万吨,1975年524.7万吨,是1950年的349.8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0.03公斤,1975年5.68公斤,是1950年的189.33倍。

印度:化肥产量,1950年2万吨,1975年183万吨,是1950年的91.5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0.056公斤,1975年3.09公斤,是1950年的55.18倍。

美国:化肥产量,1950年426万吨,1975年1822万吨,是1950年的4.28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27.98公斤,1975年85.32公斤,是1950年的3.05倍。

日本:化肥产量,1950年64万吨,1975年215万吨,是1950年的3.36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7.72公斤,1975年19.27公斤,是1950年的2.5倍。

西德:化肥产量,1950年184万吨,1975年376万吨,是1950年的2.04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38.45公斤,1975年62.84公斤,是1950年的1.63倍。

英国:化肥产量,1950年56万吨,1975年153万吨,是1950年的2.73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11.06公斤,1975年27.36公斤,是1959年的2.47倍。

法国:化肥产量,1950年165万吨,1975年435万吨,是1950年的2.64倍。人均化肥产量,1950年39.53公斤,1975年82.53公斤,是1950年的2.09倍。

中国后26年:1979年1065.4万吨,2004年4804.8万吨,是1979年的4.51倍。人均化肥产量,1979年10.92公斤,2004年36.99公斤,是1979年的3.39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349.8倍;2、印度91.5倍;3、中国后26年4.51倍;4、美国4.28倍;5、日本3.36倍;6、英国2.73倍;7、法国2.64倍;8、西德2.04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89.33倍;2、印度55.18倍;3、中国后26年3.39倍;4、美国3.05倍;5、日本2.5倍;6、英国2.47倍;7、法国2.09倍;8、西德1.63倍。

15、从糖产量看:

中国:糖产量,1950年24万吨,1975年341万吨,是1950年的14.21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0.43公斤,1975年3.69公斤,是1950年的8.58倍。

印度:糖产量,1950年124万吨,1975年505万吨,是1950年的4.07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3.49公斤,1975年8.53公斤,是1950年的2.44倍。

美国:糖产量,1950年226万吨,1975年568万吨,是1950年的2.51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14.84公斤,1975年26.6公斤,是1950年的1.79倍。

苏联:糖产量,1950年274万吨,1975年820万吨,是1950年的2.99倍。人均糖产量,1050年15.22公斤,1975年32.23公斤,是1950年的2.12倍。

日本:糖产量,1950年4万吨,1975年46万吨,是1950年的11.5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0.48公斤,1975年4.12公斤,是1950年的8.59倍。

西德:糖产量,1950年102万吨,1975年257万吨,是1950年的2.52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21.32公斤,1975年42.96公斤,是1950年的2.01倍。

英国:糖产量,1950年76万吨,1975年72万吨,是1950年的94.74%。人均糖产量,1950年15.01公斤,1975年12.87公斤,是1950年的85.76%。

法国:糖产量,1950年143万吨,1975年298万吨,是1950年的2.08倍。人均糖产量,1950年34.26公斤,1975年56.54公斤,是1950年的1.65倍。

中国后26年:糖产量,1979年250万吨,2004年1034万吨,是1979年的4.14倍。人均糖产量,1979年2.56公斤,2004年7.96公斤,是1979年的3.11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4.21倍;2、日本11.5倍;3、中国后26年4.14倍;4、印度4.07倍;5、苏联2.99倍;6、西德2.52倍;7、美国2.51倍;8、法国2.08倍;9、英国0.95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日本8.59倍;2、中国前26年8.58倍;3、中国后26年3.11倍;4、印度2.44倍;5、苏联2.12倍;6、西德2.01倍;7、美国1.79倍;8、法国1.65倍;9、英国0.86倍。

16、从水产品产量看:

中国:水产品产量,1950年91万吨,1975年441万吨,是1950年的4.85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65公斤,1975年4.77公斤,是1950年的2.89倍。

印度:水产品产量,1950年82万吨,1975年233万吨,是1950年的2.84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2.31公斤,1975年3.93公斤,是1950年的1.7倍。

美国:水产品产量,1950年260万吨,1975年280万吨,是1950年的1.08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7.07公斤,1975年13.11公斤,是1950年的76.8%。

苏联:水产品产量,1950年163万吨,1975年997万吨,是1950年的6.12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9.05公斤,1975年39.19公斤,是1950年的4.33倍。

日本:水产品产量,1950年337万吨,1975年1052万吨,是1950年的3.12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40.65公斤,1975年94.29公斤,是1950年的2.32倍。

西德:水产品产量,1950年55万吨,1975年44万吨,是1950年的80%。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1.49公斤,1975年7.47公斤,是1950年的64.98%。

英国:水产品产量,1950年99万吨,1975年98万吨,是1950年的98.99%。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9.56公斤,1975年17.52公斤,是1950年的89.58%。

法国:水产品产量,1950年51万吨,1975年81万吨,是1950年的1.59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50年12.22公斤,1975年15.37公斤,是1950年的1.26倍。

中国后26年:水产品产量,1979年430.5万吨,2004年4246.6万吨,是1979年的9.86倍。人均水产品产量,1979年4.41公斤,2004年32.69公斤,是1979年的7.41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后26年9.86倍;2.苏联6.12倍;3.中国前26年4.85倍;4.日本3.12倍;5.印度2.84倍;6.法国1.59倍;7.美国1.08倍;8.英国0.99倍;9.西德0.8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后26年7.41倍;2.苏联4.33倍;3.中国前26年2.89倍;4.日本2.32倍;5.印度1.7倍;6.法国1.26倍;7.英国0.9倍;8.美国0.77倍;9.西德0.65倍。

17、从铁路营业里程看:

中国前26年: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2.22万公里,1975年4.86万公里,是1975年的2.19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00004公里,1975年0.000053公里,是1950年的1.33倍。

印度: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5.58万公里,1975年6.03万公里,是1950年的1.08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00016公里,1975年是0.000102,是1950年的63.8%。

美国: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36.42万公里,1975年33.13万公里,是1950年的91%。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002392公里,1975年0.001551公里,是1950年的64.9%。

苏联: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11.69万公里,1975年13.83万公里,是1950年的1.18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65公里,1975年0.54公里,是1950年的83.08%。

日本: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1.98万公里,1975年2.13万公里,是1950年的1.08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24公里,1975年0.19公里,是1950年的79.17%。

西德: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3.04万公里,1975年2.88万公里,是1950年的94.74%。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64公里,1975年0.48公里,是1950年的75.21%。

英国: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3.14万公里,1975年1.81万公里,是1950年的57.64%。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62公里,1975年0.32公里,是1950年的51.61%。

法国: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4.13万公里,1975年3.43万公里,是1950年的83.05%。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50年0.99公里,1975年0.65公里,是1950年的65.73%。

中国后26年:铁路营业里程,1979年5.3万公里,2004年7.44万公里,是1979年的1.4倍。人均铁路营业里程,1979年0.05公里,2004年0.06公里,是1979年的1.0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19倍;2.中国后26年1.4倍;3.苏联1.18倍;4.日本1.08倍;4.印度1.08倍;5.西德0.95倍;6.美国0.91倍;7.法国0.83倍;8.英国0.58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33倍;2.中国后26年1.06倍;3.苏联0.83倍;4.日本0.79倍;5.西德0.75倍;6.法国0.66倍;7.美国0.65倍;8.印度0.63倍;9.英国0.52倍。

18、从公路里程看:

中国前26年:公路里程,1950年9.96万公里,1975年78.36万公里,是1950年的7.87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0.18公里,1975年0.85公里,是1950年的4.71倍。

印度:公路里程,1950年38万公里,1975年没有统计数据。

美国:公路里程,1950年533万公里,1975年618万公里,是1950年的1.16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35公里,1975年28.94公里,是1950年的82.69%。

苏联:公路里程,1950年155万公里,1975年140万公里,是1950年的90.32%。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8.6公里,1975年5.5公里,是1950年的63.99%。

日本:公路里程,1950年没有统计数据,1975年107万公里。

西德:公路里程,1950年25万公里,1975年46万公里,是1950年的1.84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5.22公里,1975年7.69公里,是1950年的1.47倍。

英国:公路里程,1950年30万公里,1975年34万公里,是1950年的1.13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5.93公里,1975年6.08公里,是1950年的1.03倍。

法国:公路里程,1950年72万公里,1975年148万公里,是1950年的2.06倍。人均公路里程,1950年17.25公里,1975年28.98公里,是1950年的1.63倍。

中国后26年:公路里程,1979年87.58万公里,2004年187.07万公里,是1979年的2.14倍。人均公路里程,1979年0.9公里,2004年1.44公里,是1979年的1.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7.87倍;2.中国后26年2.14倍;3.法国2.06倍;4.西德1.84倍;5.美国1.16倍;6.英国1.03倍;7.苏联0.9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71倍;2.法国1.63倍;3. 中国后26年1.6倍;4.西德1.47倍;5.英国1.03倍;6.美国0.83倍;7.苏联0.64倍。

19、从民用汽车拥有量看:(国外统计叫商用车,不含个人轿车)

中国前26年: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5.43万辆,1975年91.77万辆,是1950年的16.9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00098辆,1975年0.00099辆,是1950年的10.1倍。

印度: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11万辆,1975年48万辆,是1950年的4.36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0031辆,1975年0.00081辆,是1950年的2.61倍。

美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883万辆,1975年2484万辆,是1950年的2.81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58辆,1975年0.116辆,是1950年的2.01倍。

苏联: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228万辆,1975年512万辆,是1950年的2.25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13辆,1975年0.02辆,是1950年的1.55倍。

日本: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17万辆,1975年1088万辆,是1950年的64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021辆,1975年0.098辆,是1950年的46.44倍。

西德: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56万辆,1975年129万辆,是1950年的2.3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12辆,1975年0.022辆,是1950年的1.8倍。

英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99万辆,1975年191万辆,是1950年的1.93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2辆,1975年0.034辆,是1950年的1.7倍。

法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74万辆,1975年213万辆,是1950年的2.88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50年0.018辆,1975年0.04辆,是1950年的2.24倍。

中国后26年:民用汽车拥有量,1979年155.49万辆,2004年2693.71万辆,是1979年的17.32倍。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1979年0.0016辆,2004年0.021辆,是1979年的12.96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日本64倍;2.中国后26年17.32倍;3.中国前26年16.9倍;4.印度4.36倍;5.法国2.88倍;6.美国2.81倍;7.西德2.3倍;8.苏联2.25倍;9.英国1.9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日本46.44倍;2.中国后26年12.96倍;3.中国前26年10.1倍;4.印度2.61倍;5.法国2.24倍;6.美国2.01倍;7.西德1.8倍;8.英国1.7倍;9.苏联1.55倍。

20、从棉纱产量来看:

中国前26年:棉纱产量,1950年43.7万吨,1975年210.8万吨,是1950年的4.82倍。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0.79公斤,1975年2.28公斤,是1950年的2.89倍。

印度:棉纱产量,1950年53万吨,1975年103万吨,是1950年的1.94倍。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1.49公斤,1975年1.74公斤,是1950年的1.17倍。

美国:棉纱产量,1950年180万吨,1975年110万吨,是1950年的61.11%。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11.82公斤,1975年5.15公斤,是1950年的43.57%。

苏联:棉纱产量,1950年66万吨,1975年157万吨,是1950年的2.38倍。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3.67公斤,1975年6.17公斤,是1950年的1.68倍。

日本:棉纱产量,1950年24万吨,1975年46万吨,是1950年的1.92倍。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2.89公斤,1975年4.12公斤,是1950年的1.43倍。

西德:棉纱产量,1950年28万吨,1975年19万吨,是1950年的67.85%。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5.85公斤,1975年3.18公斤,是1950年的54.28%。

英国:棉纱产量,1950年43万吨,1975年13万吨,是1950年的30.23%。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8.49公斤,1975年2.32公斤,是1950年的27.38%。

法国:棉纱产量,1950年25万吨,1975年23万吨,是1950年的92%。人均棉纱产量,1950年5.99公斤,1975年4.36公斤,是1950年的72.85%。

中国后26年:棉纱产量,1979年263.5万吨,2004年1291.3万吨,是1979年的4.9倍。人均棉纱产量,1979年2.7公斤,2004年9.94公斤,是1979年的3.68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后26年4.9倍;2.中国前26年4.82倍;3.苏联2.38倍;4.印度1.94倍;5.日本1.92倍;6.法国0.92倍;7.西德0.67倍;8.美国0.61倍;9.英国0.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后26年3.68倍;2.中国前26年2.89倍;3.苏联1.68倍;4.日本1.43倍;5.印度1.17倍;6.法国0.92倍;7.西德0.54倍;8.美国0.44倍;9.英国0.27倍。

21、从机制纸及纸板产量看:

中国前26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4万吨,1975年341万吨,是1950年的22.73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0.25公斤,1975年3.69公斤,是1950年的14.76倍。

印度: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9万吨,1975的88万吨,是1950年的9.78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0.25公斤,1975年1.49公斤,是1950年的5.94倍。

美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094万吨,1975年4468万吨,是1950年的4.08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71.85公斤,1975年209.23公斤,是1950年的2.91倍。

苏联: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19万吨,1975年820万吨,是1950年的6.89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6.61公斤,1975年32.23公斤,是1950年的4.88倍。

日本: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69万吨,1975年1360万吨,是1950年的19.71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8.32公斤,1975年121.9公斤,是1950年的14.65倍。

西德: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15万吨,1975年529万吨,是1950年的4.6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24.03公斤,1975年88.42公斤,是1950年的3.68倍。

英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90万吨,1975年362万吨,是1950年的1.91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37.53公斤,1975年64.72公斤,是1950年的1.72倍。

法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106万吨,1975年410万吨,是1950年的3.87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50年25.4公斤,1975年77.78公斤,是1950年的3.06倍。

中国后26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79年493万吨,2004年5413万吨,是1979年的10.98倍。人均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979年5.05公斤,2004年41.67公斤8.25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22.73倍;2.日本19.71倍;3.中国后26年10.98倍;4.印度9.78倍;5.苏联6.89倍;6.西德4.6倍;7.美国4.08倍;8.法国3.87倍;9.英国1.91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14.76倍;2.日本14.65倍;3.中国后26年8.25倍;4.印度5.94倍;5.苏联4.88倍;6.西德3.68倍;7.法国3.06倍;8.美国2.91倍;9.英国1.72倍。

22、从硫酸产量看:

中国前26年:硫酸产量,1950年6.9万吨,1975年484.7万吨,是1950年的70.25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0.13公斤,1975年5.24公斤,是1950年的40.34倍。

印度:硫酸产量,1950年10万吨,1975年133万吨,是1950年的13.3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0.28公斤,1975年2.25公斤,是1950年的8.02倍。

美国:硫酸产量,1950年1182万吨,1975年2938万吨,是1950年的2.49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77.63公斤,1975年137.59公斤,是1950年的1.77倍。

苏联:硫酸产量,1950年213万吨,1975年1865万吨,是1950年的8.76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11.83公斤,1975年73.31公斤,是1950年的6.2倍。

日本:硫酸产量,1950年203万吨,1975年600万吨,是1950年的2.96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24.49公斤,1975年53.78公斤,是1950年的2.2倍。

西德:硫酸产量,1950年145万吨,1975年416万吨,是1950年的2.87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30.3公斤,1975年69.53公斤,是1950年的2.29倍。

英国:硫酸产量,1950年183万吨,1975年317万吨,是1950年的1.73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36.15公斤,1975年56.68公斤,是1950年的1.57倍。

法国:硫酸产量,1950年122万吨,1975年376万吨,是1950年的3.08倍。人均硫酸产量,1950年29.23公斤,1975年71.33公斤,是1950年的2.44倍。

中国后26年:硫酸产量,1979年699.8万吨,2004年3928.9万吨,是1979年的5.61倍。人均硫酸产量,1979年7.17公斤,2004年30.25公斤,是1979年的4.22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70.25倍;2.印度13.3倍;3.苏联8.76倍;4.中国后26年5.61倍;5.法国3.08倍;6.日本2.96倍;7.西德2.87倍;8.美国2.49倍;9.英国1.57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前26年40.34倍;2.苏联8.76倍;3.印度8.02倍;4.中国后26年4.22倍;5.法国2.44倍;6.西德2.29倍;7.日本2.2倍;8.美国1.77倍;9.英国1.57倍。

七、只有中国有同类产品统计的数据比较

1、从农业机械总动力看:

毛泽东时代:农业机械总动力,1952年18万千瓦,1975年7479万千瓦,是1952年的415.5倍。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1952年57482万人,人均0.31瓦,1975年80.92瓦,是1952年的261.05倍。

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总动力,1979年13379万千瓦,2002年57929.9万千瓦,是1979年的4.33倍。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1979年137.19瓦,2002年128453万人,人均450.98瓦,是1979年的3.29倍。

2、从农村用电量看:

毛泽东时代:农村用电量,1952年0.5亿度,1975年183.1亿度,是1952年的366.2倍。人均农村用电量,1952年0.087度,1975年19.81度,是1952年的227.72倍。

改革开放后:农村用电量,1979年282.7亿度,2002年2993.4亿度,是1979年的10.59倍。人均农村用电量,1979年28.98度,2002年233.03度,是1979年的8.04倍。

3、从布产量看(国外是亿平方米,中国是亿米)

毛泽东时代:布产量,1950年25.2亿米,1975年94亿米,是1950年的3.73倍。人均布产量,1950年4.57米,1975年10.17米,是1950年的2.23倍。

改革开放后:布产量,1979年121.5亿米,2004年482.1亿米,是1979年的3.99倍。人均布产量,1979年12.46米,2004年37.12米,是1979年的2.98倍。

4、从油料(食用)产量看:

毛泽东时代:油料产量,1950年297.2万吨,1975年452.1万吨,是1950年的1.52倍。人均油料产量,1950年5.38公斤,1975年4.89公斤,90.93%。

改革开放后:油料产量,1979年643.5万吨,2004年3065.9万吨,是1979年的4.76倍。人均油料产量,1979年6.6公斤,2004年23.6公斤,是1979年的3.58倍。

5、从黄红麻产量看:

毛泽东时代:黄红麻产量,1950年7.9万吨,1975年69.9万吨,是1950年的8.85倍。人均黄红麻产量,1950年0.14公斤,1975年0.76公斤,是1950年的5.4倍。

改革开放后:黄红麻产量,1979年108.9万吨,2004年8.7万吨,是1979年的7.99%。人均黄红麻产量,1979年1.12公斤,2004年0.067公斤,是1979年的5.98%。

6、从糖料产量看:

毛泽东时代:糖料产量,1950年337.8万吨,1975年1914.3万吨,是1950年的5.67倍。人均糖料产量,1950年6.12公斤,1975年20.71公斤,是1950年的3.38倍。

改革开放后:糖料产量,1979年2461.3万吨,2004年9570.7万吨,是1979年的3.89倍。人均糖料产量,1950年44.59公斤,1975年103.56公斤,是1950年的2.32倍。

7、从茶叶产量看:

毛泽东时代:茶叶产量,1950年6.5万吨,1975年21.1万吨,是1950年的3.25倍。人均茶叶产量,1950年0.12公斤,1975年0.23公斤,是1950年的1.92倍。

改革开放后:茶叶产量,1979年27.7万吨,2004年83.5万吨,是1979年的3.01倍。人均茶叶产量,1979年0.28公斤,2004年0.64公斤,是1979年的2.29倍。

8、从水果产量看:

毛泽东时代:水果产量,1950年132.5万吨,1975年538.1万吨,是1950年的4.06倍。人均水果产量,1950年2.4公斤,1975年5.8公斤,是1950年的2.43倍。

改革开放后:水果产量,1979年701.5万吨,2004年15340.9万吨,是1979年的21.87倍。人均水果产量,1979年7.19公斤,2004年118.11公斤,是1979年的16.43倍。

9、从猪牛羊肉产量看:

毛泽东时代:猪牛羊肉产量,1952年338.5万吨,1975年797万吨,是1952年的2.34倍。人均猪牛羊肉产量,1952年57482万人,人均5.89公斤,1975年8.62公斤,是1952年的1.46倍。

改革开放后:猪牛羊肉产量,1979年797万吨,2002年4928.4万吨,是1979年的6.18倍。人均猪牛羊肉产量,1979年8.17公斤,2002年128453万人,人均38.37公斤,是1979年的4.7倍。

八、毛泽东时代从无到有产品的数据比较

这类比较,以新产品投产第二年产量为基点,以免倍数过大,终点仍是1975年。各国和中国改革开放后,也以同时代的相同年限比较。中国两个时期:中国毛泽东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有的产品国外没有相应数据,只用中国前后两个时期的数据比较。

1、从汽车产量看:

中国毛泽东时代:汽车产量,1956年0.17万辆,1975年13.98万辆,是1956年的82.24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62828万人,人均0.0000027辆,1975年0.00015辆,是55.56倍。

印度:汽车产量,1956年3.2万辆,1975年7.5万辆,是1956年的2.34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39081万人,人均0.000082辆,1975年0.00013辆,是1956年的1.59倍。

美国:汽车产量,1956年692.1万辆,1975年898.9万辆,是1956年的1.3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16890万人,人均0.041辆,1975年0.042辆,是1956年的1.02倍。

苏联:汽车产量,1956年46.4万辆,1975年196.4万辆,是1956年的4.23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19966万人,人均0.0023辆,1975年0.0077辆,是1956年的3.36倍。

日本:汽车产量,1956年11.1万辆,1975年694.8万辆,是1956年的62.59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8995万人,人均0.0012辆,1975年0.062辆,是1956年的51.9倍。

西德:汽车产量,1956年107.5万辆,1975年319.1万辆,是1956年的3.64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5078万人,人均0.021辆,1975年0.053辆,是1956年的2.54倍。

英国:汽车产量,1956年100.5万辆,1975年164.8万辆,是1956年的1.64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5078万人,人均0.02辆,1975年0.029辆,是1956年的1.47倍。

法国:汽车产量,1956年82.7万辆,1975年329.7万辆,是1956年的3.99倍。人均汽车产量,1956年4384万人,人均0.019辆,1975年0.063辆,是1956年的3.29倍。

中国改革开放后:汽车产量,1979年18.57万辆,1998年163万辆,是1979年的8.78倍。人均汽车产量,1979年0.00019辆,1998年124810万人,人均0.0013辆,是1979年的6.87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毛泽东时代82.24倍;2.日本62.59倍;3.中国改革开放后8.78倍;4.苏联4.23倍;5.法国3.99倍;6.西德3.64倍;7.印度2.34倍;8.英国1.64倍;9.美国1.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毛泽东时代55.56倍;2.日本51.9倍;3.中国改革开放后6.87倍;4.苏联3.36倍;5.法国3.29倍;6.西德2.54倍;7.印度1.59倍;8.英国1.47倍;9.美国1.02倍。

2、从乙烯产量看:

中国毛泽东时代:乙烯产量,1961年0.01万吨,1975年6.47万吨,是1961年的647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65859万人,人均0.00015公斤,1975年0.07公斤,是1961年的466.67倍。

美国:乙烯产量,1961年257万吨,1975年931万吨,是1961年的3.62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18376万人,人均13.99公斤,1975年43.6公斤,是1961年的3.12倍。

日本:乙烯产量,1961年11万吨,1975年340万吨,是1961年的30.91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9406万人,人均1.17公斤,1975年30.47公斤,是1961年的26.04倍。

西德:乙烯产量,1961年27万吨,1975年214万吨,是1961年的7.93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5403万人,人均5公斤,1975年36.31公斤,是1961年的7.26倍。

法国:乙烯产量,1961年9万吨,1975年124万吨,是1961年的13.78倍。人均乙烯产量,1961年4616万人,人均1.95公斤,1975年23.52公斤,是1961年的12.06倍。

中国改革开放后:乙烯产量,1979年43.49万吨,1993年202.7万吨,是1979年的4.66倍。人均乙烯产量,1979年0.45公斤,1993年118517万人,人均1.71公斤,是1979年的3.8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毛泽东时代647倍;2.日本30.91倍;3.法国13.78倍;4.西德7.93倍;5.中国改革开放后4.66倍;6.美国3.62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毛泽东时代466.67倍;2.日本26.04倍;3.法国12.06倍;4.西德7.26倍;5.中国改革开放后3.8倍;6.美国3.12倍。

3、从化学纤维产量看:

中国毛泽东时代: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0.03万吨,1975年15.48万吨,是1958年的516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65994万人,人均0.00045公斤,1975年0.16公斤,是1958年的355.56倍。

印度: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2.9万吨,1975年13万吨,是1958年的4.48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40722万人,人均0.071公斤,1975年0.22公斤,是1958年的3.1倍。

美国: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69.2万吨,1975年300.6万吨,是1958年的4.34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17488万人,3.96公斤,1975年14.08公斤,是1958年的3.44倍。

苏联: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16.6万吨,1975年95.5万吨,是1958年的5.75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20679万人,人均0.8公斤,1975年3.75公斤,是1958年的4.69倍。

日本: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37.2万吨,1975年145.2万吨,是1958年的3.9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9155万人,人均4.06公斤,1975年13.01公斤,是1958年的3.2倍。

西德: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22.8万吨,1975年74.9万吨,是1958年的3.29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5206万人,人均4.38公斤,1975年12.52公斤,是1958年的2.86倍。

英国: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19.1万吨,1975年56.3万吨,是1958年的2.95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5165万人,人均3.7公斤,1975年10.07公斤,是1958年的2.72倍。

法国: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14.9万吨,1975年28.8万吨,是1958年的1.93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58年4479万人,人均3.33公斤,1975年5.46公斤,是1958年的1.64倍。

中国改革开放后:化学纤维产量,1979年32.63万吨,1996年375.45万吨,是1979年的11.51倍。人均化学纤维产量,1979年0.33公斤,1996年122389万人,人均3.07公斤,是1979年的9.3倍。

总量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毛泽东时代516倍;2.中国改革开放后11.51倍;3.苏联5.75倍;4.印度4.48倍;5.美国4.34倍;6.日本3.9倍;7.西德3.29倍;8.英国2.95倍;9.法国1.93倍。

人均增长速度排位:1.中国毛泽东时代355.56倍;2.中国改革开放后9.3倍;3.苏联4.69倍;4.美国3.44倍;5.日本3.2倍;6.印度3.1倍;7.西德2.86倍;8.英国2.72倍;9.法国1.64倍。

4、从家用电冰箱产量看:

毛泽东时代:家用电冰箱产量,1957年0.16万台,1975年1.8万台,是1957年的11.25倍。人均家用电冰箱产量,1957年64653万人,人均0.0000025台,1975年0.000019,是1957年的7.6倍。

改革开放后:家用电冰箱产量,1979年3.18万台,1997年1044.43万台,是1979年的328.44倍。人均家用电冰箱产量,1979年0.000033台,1997年123626万人,人均0.0084台,是1979年的254.55倍。

5、从集成电路产量看:

毛泽东时代:集成电路产量,1968年8万块,1975年579万块,是1968年的72.38倍。人均集成电路产量,1968年78534万人,人均0.0001块,1975年0.0063块,是1968年的63倍。

改革开放后:集成电路产量,1980年1684万块(1979年没有统计数量),1987年9544万块,是1980年的5.67倍。人均集成电路产量,1980年98705万人,人均0.017块,1987年109300万人,人均0.087块,是1980年的5.14倍。

九、比较结果与问号

本来只想比较几个基础性指标性产业项目,但上述比较,已经把能找到可靠数据的基础产业产品基本都比较了。

比较之后深切感到,习近平总书记评价毛泽东时代“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定论极其准确,决没有半点溢美之词。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与印度、日本、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比较,基础性产品无论总量还是人均产量,在发展速度上都是遥遥领先的。中国两个时期的对比,毛泽东时代在绝大部分项目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

但在比较GDP数据时,我们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反差之大令人吃惊!因为权威数据是从1952年开始的,到1975年只有23年,改革开放后从1979年算到2002年。

毛泽东时代: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679亿元,1975年3013.1亿元,是1952年的4.4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119元,1975年329元,是1952年的2.76倍。

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总值,1979年4062.6亿元,2002年120332.7亿元,是1979年的29.6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9年419元,2002年9398元,是1979年的22.43倍。

改革开放后的GDP数据,23年间竟然比1979年翻了近30番,其中1989年比1979年10年间翻了4.12番,1999年比1989年10年间翻了5.2番,远远高出邓小平同志设想的20年“翻两番”,GDP增长速度高的不可思议,竟然是毛泽东时代的6.67倍,人均GDP增速更是毛泽东时代的8.13倍。但问题在于,事实真相是这样吗?GDP真的可以脱离主要产品产量的增长而增长吗?为什么反差会大得如此离谱?从中国人能够支配的国民收入来看,如果再减去1/3的外国资本,到底还有多少?希望能得到科学的权威说明。

附:

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公布(附2011-2017年数据对比)

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了2017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包括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

文中指出: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630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用电量44413亿千瓦时,增长5.5%;第三产业用电量8814亿千瓦时,增长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695亿千瓦时,增长7.8%。

先来看2011-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统计:

以下为2011-2017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注 释:

[1]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7-108页。

[2]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3]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源于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

[4]《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一文附表:《民国时期全国户口统计数》中的内政部统计数。作者侯杨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

[5]统计资料汇编只有1952年以后的数据。1955年3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说:“国家掌握的黄金、外汇也在逐日增多,单只黄金储备一项1954年就比1950年增加了10倍以上。”统计资料显示:1954年为500万盎司,除以10得出1950年的大概数字。
(作者:王立华;来源:网络)

本文地址:http://tomtang.zdlaw.cn/post/19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网上转载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