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得说回那解放前啊。
1927年10月,毛泽东正在井冈山上打游击。
在那之前,他刚上山收服了盘踞在井冈山上的两个土匪,一个叫袁文才,一个叫王佐。
毛泽东的特殊才能在收服这两个土匪的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他的部队撤退到井冈山附近,得知山上有土匪的时候,多数人都主张直接上去灭了抢地盘。
而毛泽东表示不同意。
他慢悠悠地抽了一口烟说:你们啊,太狭隘了,度量太小啦,too young too simple啊。
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
三山五岳联合起来总是大队伍。
他吐出一个烟圈又说:不能只看到这两个土匪头子、几十个人、几十杆枪的问题,这是个政策问题;
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
后来,毛主席还对他这个想法进行过一次深刻总结:
“ 勇敢分子也要利用一下嘛!我们开始打仗,靠那些流氓分子,他们不怕死。有一个时期军队要清洗流氓分子,我就不赞成。”——毛泽东(1964年12月20日《中央工作座谈会纪要》)
随后,他联系到其中的一个土匪二当家王佐,提议要跟大当家袁文才谈一谈。
对于毛泽东的提议,袁文才非常不理解。
你部队都到山下了,人比我多,枪比我多,不怕死的共产党员更比我多,现在又不打又不走的,搞得气氛一片紧张。
劳资刀磨快了,枪擦亮了,连狗都喂饱了,上山路上的机关暗器也都安好了,就等着你来打呢?
现在却来找我谈一谈,你几个意思啊?
想是这么想,但自己手下几斤几两战斗力还是知道的,对比一下毛泽东的队伍,袁文才决定接受毛泽东的邀请,一起谈一谈。
因为平时评书听得比较多,袁文才还是比较懂历史的,为防止被毛泽东阴了,他决定:先阴下毛泽东。
见面的地点袁文才选择了自己的地盘。
而且预先在会谈的祠堂里埋伏下二十多人,二十多条枪,预备一言不合就掷杯为号,快枪手一拥而出,把毛泽东一行人轰成筛子。
结果到了会谈的时候发现,毛泽东只带了几个人来,袁文才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
毛泽东见到他们,并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批评他们搞恐怖袭击、违法乱纪。
而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充分肯定了他们“劫富济贫”的革命性,同时也说到自己目前的困难,表示需要他们支持。
袁文才震惊了,自己这点打家劫舍的勾当居然还是革命的、正义的,自己当年拉队伍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这么去鼓动别人呢。
TG的理论姿势就是高啊。
双方越聊越投机,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以后有机会要多聊。
此后,毛泽东多次同袁文才等谈心,搞得他们既激动又佩服。
袁文才多次对部下说:“跟毛委员一起干革命不会错。”
王佐也逢人就说:“毛委员是最有学问的人,同他谈上一次话,真是胜读十年书!”
没开一枪,没打一仗,毛泽东就这样聊着聊着把这两支井冈山的土匪变成了自己人不仅抢了对方的地盘,还收编了他们的队伍。
这是什么本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
当然,土匪也不是二愣子,干了那么多年打家劫舍的勾当,不可能随随便便听几句鸡汤话,就放弃抵抗、心悦诚服地跟着毛泽东闹革命。
毕竟真正的历史不是起点网文。
不信你改天找个膀大三粗、脖子上戴着三斤重金链子,全身纹满飞禽走兽的社会青年讲道理试试。
很可能一言不合、一个词儿让对方听着扎耳朵,就被揍得怀疑人生。
而毛泽东能让对方心甘情愿听自己讲道理,除了胆识过人、口才了得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信仰。
这不是开玩笑,据当时一些记载,毛泽东和这两个土匪谈论最多的,就是前途问题,发展问题,以及人生的意义问题。
我不问你对不对,我就问你,你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你难道不会经常感到迷茫,不会经常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面对这个乱世,你是不是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到底该怎样?
跟我走,我告诉你答案。
我相信,毛泽东同志就是因为掌握了信仰——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武器,所以才会战无不胜。
后来,毛泽东还会多次运用这个武器,去指导别人、说服别人、制止别人,去激励人心,拨开迷雾,以致百战不殆、开疆拓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说回来。
当时的毛泽东虽然已经逐渐掌握了这个终极武器,但自己的队伍还很处在朝不保夕的境地中。
没办法,终极的武器也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国民党也不给谈一谈的机会啊。
当时的现实就是,毛泽东到处被人追着打,一直到上了井冈山,才稍为有了喘息之机。
这里的喘息之机不是虚指而是实指——他们真的就是被追的经常只来得及坐下喘口气,就又被打跑了。
有一天,毛泽东的队伍又被撵着打,跑了半天,队伍都打散了,连炊事班的挑子都丢了,大家在一个山沟沟里休息,所有人都又饿又累。
而毛泽东比他们还惨一点,因为他不仅又饿又累而且疼——他的脚背在途中被草鞋磨破了。
等到要重新整队出发的时候,大家都懒洋洋地没有人动,哨子吹了几遍,队伍都集合不起来。
这时候,毛泽东忍着脚痛,晃晃悠悠地站起来伸了伸胳膊,站到了队伍的前面,微笑着说:“你们都不来的话,那我就来站第一个喽,请曾连长喊口令。”
说实话,当年看书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真的是震住了。
这时候的毛泽东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是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是秋收起义的负责人。
换句话说,他是这支队伍里最大的“首长”。
面对困境,他既没有责备下属,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乐观对待。
在部队被打散(当时许多人打着打着觉得革命没希望就跑了),追兵就在后面,所有人都又累又饿的情况下,
他不仅自己没有丧失信心,还想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激励他人,去感染整支队伍的士气。
这是一个意志力多么可怕的人!
现在我们会觉得,毛泽东这样做很正常啊。
因为接下来他就要领导反围剿,然后跟着部队长征,然后遵义会议成为党的领导人。
然后去了延安,再然后西柏坡,再然后开国大典,前途一片坦荡,当然要乐观要坚持啊。
站在上帝视角看一切都会觉得很正常,但在当时,毛泽东面临的却是:
部队散了(许多人当了逃兵)
没有钱(他的部队很穷)
没有目标(不知道下一次又被撵到哪里去了)
整天被人追着打(除了国民党的部队还有当地的地主武装)
甚至于自己还要被误解被免职(不久毛泽东被免去一切党内职务,差点开除党籍)。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能够坚持下来。
假如穿越到了那个年代,面对那样的境遇,会不会有人直接就崩溃了。
但毛泽东,至始至终没有动摇。
后来,金一南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
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龄27岁,都是青年人。这些人里面,1人脱党,1人被开除,3人叛党,2人投靠了日本人。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都已半路放弃。
除开牺牲的几个人,真正坚持到底的不过两三个人,而毛泽东正是其中之一。
这就是信仰与坚持的力量。
而这也正是他能让两个土匪头子心甘情愿跟他一起闹革命的真正原因。
更可怕的是,那一年的毛泽东,其实才三十出头。
当我想着我们身边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面对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负担和工作的不如意之处
一言不合就撂挑子、就意志消沉,就指望着去寻找“诗和远方”、来远离“眼前的苟且”时。
我就不得不感慨,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只能是普通人,而伟人又为何会成为伟人。
是的,伟人总是从平凡中走来,
但在他做出不平凡举动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的未来一定不平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