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50年10月中旬,后排左起第二个人就是毛岸英,是丹东一位叫王振山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无意中发现的。丹东市相关研究人员从现存的资料和公开的照片中反复对比调查,表示毛岸英在国内留存的照片中没有比这张拍摄时间更晚的,可以确认,这张在丹东晋江山公园拍摄的照片的确是毛岸英赴朝鲜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这张图的背景是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从图片中依稀能看出“而牺牲的…塔”几个字,其实塔正面镌刻着立体鎏金塔名题字"为解放辽东人民而牺牲的烈士纪念塔"和"1949年10月1日奠基"一行小字。迎着秋日的阳光,毛岸英和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秉承革命先烈的战斗精神,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从这里出发奔赴朝鲜。
父亲奔走革命,牢狱之灾,母亲就义,上海流浪,出国深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与反革命之间的博弈,投入土地改革,建设发展新中国,抗美援朝壮烈牺牲。
毛岸英,毛主席与杨开慧的长子,纵观其短暂的一生,竟是如此坎坷,但他又发挥了人生最大的价值,为中国,为人民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毛主席培养的第一位知青!
毛岸英5岁离开父亲,15岁恢复了与父亲的书信联系,1945年底,从莫斯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23岁在延安王家坪,才见到了阔别18年的父亲。
但1946年春节刚过,毛主席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毛岸英当农民,师从劳动英雄吴满有。
主席的孩子更不能搞特殊,毛岸英理解父亲,欣然答应。毛主席还特别嘱咐,要自带行李、口粮和种子,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据当年的警卫参谋回忆:
1946年3月的一天早晨,岸英高兴地告诉我们,他要去劳动大学了。
“哪个劳动大学?”我们问道。
“爸爸让我到一个劳动英雄那里去参加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完才能回来,还要自带行李、口粮和种子……”
情绪饱满,谈笑自若,他完全被一种新的生活所吸引。
据吴满有的弟弟吴满赢回忆,岸英劳动时同我们一样,头扎白毛巾,身着坎肩、短裤,一开始他干得很猛,手上都打起了泡,他心劲大,累了也不歇息。收工后,岸英还给我们背柴,挑水,同吃同住,他对人很和气,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大学生。每天晚上岸英还要在灯下学习,他那挎包里带的都是书。平时,他给我们讲苏联的卫国战争,还说以后农业要实现机械化……当时我们都不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岸英脸晒黑了,庄稼也都认下了,担粪、推磨,样样农活都会干了。
他做到了皮肤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一样的老茧,完全的融入农民,和农民共甘苦同命运。
毛岸英曾以杨永福的名字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鞋下一层土》的顺口溜:
斯大林把人民比作土,
离土必死近土生。
这句话早已响如鼓,
却直到今天才搞清!
郝家坡土改两个月,
人间我最贵何所得?
是不是金,
是不是银,
是不是地位和美名?
我说一样也不是,
却是那鞋下一层土
这首质朴小诗就是岸英永远和人zhe民在一起,永远从人民中吸取营养,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宣言。
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战士!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组成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于1950年10月入朝,与全世界最强大的敌人美国军队作战。
个人的小家在国家危难之际算得了什么,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
10月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为更多人民的幸福而战!
起初到朝鲜战场,除了彭德怀外极少有人知道毛岸英的身份,他以一名普通战士的身份参加援朝战争,不以领导的儿子自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著名军旅作家杨大群表示毛岸英当时是中国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并且精通英语和法语。除了翻译秘书工作出色,在战场上也是十分勇敢,毛岸英曾在苏联和东欧地区参加过多次战争,并在苏联坦克连中任过职,对于坦克的构造、部件组合等了如指掌,并学会了一手拆弹的本领,在朝鲜战争中拆弹工具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拆除了美军投在司令部附近的定时炸弹,解除了一场危机。
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湘水之岸,英木苍苍,为国舍命,日月同光!
他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烈士!
不搞特殊,克己奉公
脚踏黄土,为人民服务
人民在,英雄在!
他,就是人民的儿子——毛岸英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