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史第一人潸然泪下:我这辈子最不喜欢别人骂毛泽东!

2019-11-09 10:20:26  阅读 2214 次 评论 0 条

2016年9月,湖北广播电视台的系列人物纪录片《荆楚社科名家》,专访了享誉国际的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郭教授完成了第一部《中国会计史》,“在他之前,中国会计有史无书;在他之后,史海钩沉、开山立派”。他让世界了解了东方会计,因而被世人誉为中国会计第一人。

在这个节目中,郭道扬教授谈到了一段话:“我为什么能够从初中到高中呢?都是吃党和国家的助学金,所以说我这辈子最不喜欢别人骂共产党跟毛泽东!不允许别人骂!因为没有毛泽东、没有共产党,我怎么能够上大学?不可能的!所以我非常感动,后来我做的事都跟这有关……”

说到“不喜欢别人骂共产党跟毛泽东”这句话时,老教授不禁潸然泪下……

这句话既饱含着老人对毛主席和共产党深切的感恩之情,其实也饱含着老人对社会上大量出现的“骂毛泽东”现象的极大愤慨。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郭道扬教授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时代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感谢节目编导没有把郭道扬教授的这段真情流露剪辑掉,但不得不指出,这个节目的制作却是多处表现出对毛泽东时代的偏见。

1960年秋天,20岁的郭道扬考入湖北大学(现在的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系贸易经济专业),1964年毕业后留校分配到商业会计教研室工作。节目解说词紧跟着就来了一段“转折”:

“可惜好景不长,‘文革’爆发后,郭道扬成为一家校办工厂的保管员和采购员,他在基层门市部收购过鲜鸡蛋、鲜鱼,还杀过猪,通过接触活生生的财会业务,在那个读书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他竟然完成了我国第一本《食品系统的商品流转核算》讲义。”

这段解说词将那个时代直接扣上了“读书越多越反动的年代”的大帽子,试问那个时代工业领域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建立,农业领域的杂交水稻、种子改良,国防领域的两弹一星,运10大型民航客机、提取青蒿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等无数伟大的科学技术创造不是尊重知识、运用知识的结果?

我们听听郭道扬教授自己是怎么讲述这段历史的:

“为这本书,我曾经到洪湖曹市杀过一头猪,因为要感受呀!半夜杀猪,天亮卖肉,减少肉的损失、损耗,第一次‘练兵’跑了很多地方,学了不少东西,都在实践中出真知。”

在节目编导看来,让大学教师去杀猪、卖肉就是不尊重知识、糟蹋知识分子,就是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毛主席原话是方向错了才反动);而在郭道扬教授看来,“为这本书”要到社会实践的第一线去“感受”,通过第一次练兵学到了不少知识,“都在实践中出真知”。

节目编导采访完郭道扬教授,却完全没有理解郭道扬教授的真正意思,这完全是当代精英一贯的傲慢、偏执和无知的表现。当代的经济学家们,连老百姓最基本的柴米油盐都弄不懂,就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照搬西方经济学圣经,生造出一大堆数学图标,堆砌所谓的经济学著作,贩卖新自由主义的私货,完全不能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回应老百姓的真实诉求,反而不断地误导经济发展方向。

1975年的电影《决裂》反映了当时教育战线两条路线的斗争,影片讲述了解放后我党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建“共产主义大学”的光辉历程,几个泥腿子土改干部在江西那块红色的根据地用勤劳双手在毛竹、土坯房中探索新中国办学的道路,按照毛泽东主席的“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能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又红又专人材”的教育方针,江西“共大”走出一条半工半读的新式教育之路。

不得不说,电影《决裂》既是那个时代的现实寓言片,也是对其后几十年教育变迁的预言片。如今,充斥讲堂不正是那些大讲“马尾巴的功能”的伪教授吗?反观那个时代的郭道扬老师,从学校教研室走到生产斗争实践的一线,在实践中,向社会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写出了新中国第一本食品领域的会计教材,这是那个时代不尊重知识的体现吗?恰恰相反,郭道扬老师的这段经历反而说明那个时代人文社科领域纠正了方向,面向社会、面向劳动人民取得了丰硕成果。

毛泽东时代中后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将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科下放到社会基层。“下放”这个词不大好听,以致于今天提到这个词都说是“迫害”知识分子。季羡林“下放”的“牛棚”,待遇好的不能再好——他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自己都不好意思跟农民讲自己有多少工资。郭道扬教授讲述出来的这个“下放”,才让我们认识到“下放”的真正含义和真实历史。

那个“十年”之后,郭道扬回到了学校。纪录片讲完郭道扬教授在这“十年”的经历,话锋一转,又来了一次“转折”:

1979年初,商业部准备在湖北咸宁召开会计学术会议,给了郭道扬所在的院系九个。其中八个课题早被其他老师选定,只剩下冷门的《中国会计发展史》无人问津,留给了郭道扬。郭道扬本来也打不想做这个冷门课题,但想到自己能读大学靠的正是党和毛主席给的助学金。

正是怀着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恩之情,郭道扬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冷门课题——“没有毛泽东、没有共产党,我怎么能够上大学?不可能的!所以我非常感动,后来我做的事都跟这有关……”反观学术春天之后的大学教授们,哪个不是哪个项目钱多、前景光明就往哪个项目去钻?

做完这个冷门课题让郭道扬一举成名、享誉国际,一门冷门课题被他做成了显学。能够把这个冷门课题做的这么出色,正是得益于郭道扬从下打下的文史功底,家境清贫的郭道扬从小爱看书,“小学读完了司马迁的《史记》,上了初中《二十四史》、《七侠五义》更是爱不释手”,他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史学书籍,“不顾经济的拮据、生活条件的窘迫”(这可是科学春天之后、尊重知识分子的1979年),“夜以继日地写作,凭借对史学的热爱、社会调查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会计专业功底”(这可全是在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基础),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第一篇会计史论文、长达九万字的《中国会计发展史》。

附《荆楚社科名家——郭道扬》视频:

郭道扬1940年生于湖北谷城的一个小山村,解放以后,靠着人民的助学金一路读到初中;1957年,他拿到了襄樊四中的红色录取通知书。他的父亲本来不想让他继续读下去,可他自己坚持自己捡废铜烂铁卖钱赚取了路费,到襄樊四中报名。襄樊四中也有奖学金。郭道扬靠助学金不仅能吃饱饭,置办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连袜子鞋子破了都能领到临时补助。所以,郭道扬后来一直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抱有一颗感恩之心。

放到今天,这样的寒门子弟恐怕早就南下打工了。这就是那个时代所谓的“不重视教育”吗?更何况小学读完《史记》、初中读完《二十四史》——在今天又有几个学生能完成这样的阅读量?而那个时代是谁让一个农民子弟在中小学就能够有条件读到《史记》、《二十四史》?答案不言自明,是新中国、是毛主席、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这在旧社会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知恩图报,勇挑重担;不允许别人骂共产党和毛主席,这说明郭道扬教授是正直、有良知的人民教授。对比郭道扬教授,那些吃着毛泽东时代的奶长大、端着党的碗,反过头来咒骂毛主席的叫兽们不觉得羞愧吗?

本文地址:http://tomtang.zdlaw.cn/post/246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李向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