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村的又一典型:走亦工亦农道路的龙泉村

2019-11-20 17:52:25  阅读 1716 次 评论 0 条

  实事求是。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毛泽东

  只有走共同富裕道路,村集体才会有实力,村两委

  班子才会有威望,农村这个小社会才会安定。

  ——梁修昌

  住在黄河边,村名乃“景观”。

  土丘人称龙,积水唤做泉。

  种地人吃粮,还得国家管。

  学习史来贺,时来命运转。

  扛起镢头锨,大战黄河滩。

  丘平龙自醒,水流泉就涌。

  荒滩变良田,造纸王国冠。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有一个国家级文明村——龙泉村。全村820户、3600口人,耕地2800亩。村经济实体为河南省龙泉集团有限公司,以造纸为主的13个企业。村上有1500亩地的高效农业园区。尽管土地也搞了承包,但并未划成小块单独分户经营,而是由村上统一耕种、灌溉、收获,只分户田间管理。从幼儿园到初中全由村上免费教育,高中只收半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生活补贴。村民在村上以造纸为龙头的集体企业上班,即上班、种地兼而有之的亦工亦农,还可向村办企业入股分红。也能自己做生意当个体户、搞运输。村经济收入主要靠村办企业,其他包括农业在内均属副业。

2002年和200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04年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2005年获“全国服务农业、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中央组织部授予龙泉村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集体致富带头人梁修昌任村党委书记20多年,是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村企业GDP5.7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 000元。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曾庆红、回良玉来过龙泉村视察。这个村的发展和其他共富村的发展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大集体小自由的公有共富村。

  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根本

  龙泉村地处黄河古道。解放前的龙泉村并不像传说中龙腾泉涌的一片风水宝地般的美丽。其实际情况是,“出门都是沟,十年九不收”的“土丘为龙”、“积水成泉”。村上70%的农户出外逃荒要过饭,30多户卖儿卖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龙泉村,每年需要吃国家40多万斤返销粮。梁修昌这时已高中毕业回村,参加过几期社教后不愿提拔为国家干部而回村当上了生产大队的副大队长。他站在村外的土岭上,面对黄河古道沟沟坎坎、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盐碱地在问自己:作为种粮的农民,却要靠国家的返销粮来过活,你不觉得丢人吗?你应该为龙泉村干些什么?你会为龙泉村干些什么?“丘不铲平龙不醒,流水不畅泉不涌”,这就是土丘为龙、积水成泉成十年九不收的根源。

于是,他和当时的支部书记梁志海带领社员战天斗地,先引黄河水淤灌三年后,平整土地的运动开始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和刘庄一样,只能靠独轮车推、架子车拉、人抬、肩挑,像愚公移山那样去干。大队干部和社员住在工地、吃在工地,不管夏天的烈日似火,冬天的寒风刺骨,他们都在和社员心向一处想,劲向一处鼓,其乐无穷地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着。在修一个渠道涵洞时正逢腊月,第一个跳进零下十多度冰泥水中的是梁修昌。苦战八年下来,这一工程挖土五万多立方,终于在七十年代将这片800多亩不毛之地变成了千亩亩产千斤的稻田。龙泉村由一个每年吃国家40万斤返销粮的大队,一跃变成向国家上缴40万斤公粮和余粮的生产大队。

  走亦工亦农的共富之路

  单靠农业只能解决温饱和为国家生产粮食,并不能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这已为刘庄率先突破“无工不富”的单一农业格局做出榜样。因而龙泉村要共富,也必须走刘庄的道路。这也是梁修昌从当上大队主要领导时起,就认定的一个理:只有集体有实力,带动社员共同致富,村干部才会有威信,农村这个小社会才会安定。开始时,他们买了一台拖拉机搞运输,一年赚了一万元,这就尝到了搞副业的甜头。于是在1973年就办起了大队的面粉厂,当年就赚了五万元。

别看这一万元、五万元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三十多年前那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呀,分别相当于十万斤、五十万斤粮食的价值,这可是几百亩地的年收入呀!同年又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建起了砖瓦厂,先是小土窑,再是机制窑,由小到大,由“土”到“洋”。办工业的前头就这样让人越来越感到前途无亮时,人的思路也就开拓了,于1976年就建起了村上第一个造纸厂。纸是造出来了,销路却成了大问题,他们用肩扛、自行车驮着游街串乡,由近到远,沿途叫卖,最后终于打开了销路。2006年龙泉村有13个村办集体企业中,工业以造纸为龙头,年生产能力为20万吨,拥有玻璃卡纸、铜版纸、凸版纸、书写纸、单双胶纸、瓦楞纸、黄版纸等四大系列20多个种类的造纸王国。但造纸厂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这不仅对本村,而且对邻村也造成了威胁。
他们深知“污染不治理,再富也不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理。这就迫使他们不仅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而且还要尽快建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符合我们老祖宗很早就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因而,就不惜投资8 000多万元建成了配套的废水处理、碱回收工程,治理了造纸工业的污染,使环保工作走上正规化的道路。村集体现有总资产4.8亿元,2006年实现社会总产值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7亿元,利税6 000多万元。

  尊上而不唯上,敢于抵制错误领导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龙泉的队办企业一个接着一个上马。正当他们的集体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时候,社会上刮起国营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人的风气……然而,龙泉村党委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而不信邪。他们认为,把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集体企业让个人承包,弊大于利,弄不好就会“富了个人,穷了集体,苦了职工。”他们明确提出不搞个人承包,只搞目标责任制,也可以说是集体承包吧。

几度春秋过去,周围一些本来很不错的队办集体企业,由于赶潮流搞了个人承包,相继垮了下来。尽管龙泉村对土地也实行了分户管理,但仍实行小麦、水稻、棉花三大区域种植,耕种、收获、浇灌仍由村上的机械统一操作。村上的农业机械、水利设施仍为集体所有,由村上统一调配、使用。不像有些地方将集体分净吃光而成了名存实亡的空架子。2002年村上建设了高效农业园区,占地1 500亩,其中有精品黄金梨700亩,还有国内外名优水果、花卉20多种。高效农业园区占了个人管理的土地,村上每年每亩地付给800元报酬。实践证明,龙泉村党委领导的龙泉人真正走了自己的路——大集体小自由公有共富的社会主义道路。

  近年来,由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弄虚作假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非常时兴,从而也升了一批时兴官员,为干部队伍埋下了隐患。上面领导为了向更上面的领导汇报他的“政绩”,就派来了一名干部给龙泉村送了一张上报表,叫龙泉村将当时还不足亿元的总产值填上两亿元。当以梁修昌为首的村党委拒绝填这张表时,这位干部因未能如愿,便对村上领导放心地说,你们怕负责任,你们盖上公章就行了,我们拿回去填。

梁修昌他们按毛主席教导的:对危害革命的错误领导,不应无条件服从,而要坚决抵制。就是不填弄虚作假那张表。至今那张表还在龙泉村村委会保存着。这张表已作为对党员、村民、职工进行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的活教材。提到这件事,梁修昌深有感触地说:“1958年的浮夸风,使我们国家好几年都恢复不了元气。虽然已事隔40年,当时我才13 岁,但对那场闹剧记忆犹新。”从梁修昌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毛主席教导的犯错误有啥要紧,改了就是了。我们要从所犯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不再犯重复错误。过来的人都知道,1958年的浮夸风多是群众自发的,中央也有人在搞。在毛主席不断纠正下,情况终于好转。

  打铁先需自身硬

  在龙泉村,你要问群众:在你们村,谁说了算?村民会肯定地回答:制度说了算。这是因为,龙泉村党委书记梁修昌在1967年开始担任大队干部时,就给自己立下了“决不在经济上犯错误;不在生活作风上出问题;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一定要带领大家共同奋斗,过上好日子”的诺言。

党委对干部“约发三章”就明文规定:
一、凡要求群众办到的事,支委和干部要带头先办;要求群众不办的事,支委和干部首先不办。
二、支委和干部及其家属违反村委会各种规定,和群众一样处理,不得特殊。
三、无论任何情况,支委和干部不准向集体经济和群众利益伸手。
就在他刚当上干部不久,大队规定肥料统管,不准随便上到自家的自留地。可是在开会的时候,梁修昌的父亲上地割草去了,不知道精神,把茅厕的粪上到了自留地。梁修昌真不忍心处理他父亲。父亲原是个生意人,每天起早贪黑到外地进货,又赶到其他小镇去卖。父亲很疼爱他,为了养家糊口,一头挑着西瓜,一头挑着他,如此负重又无怨无悔而心甘情愿。然而梁修昌心里清楚,全队的社员都在看自己是否能按队上的制度办?
为了严格遵守队上规定的规章制度,还是忍痛对他父亲进行处理:
一、让他父亲在社员大会上检讨;
二、罚十个劳动日;
三、把拉到自留地的粪挖出来送到生产队的地里。
梁修昌的同胞兄弟刨了集体一棵树,梁修昌硬是逼着他写了6次检查,并对其加重处罚。为了做通“双女户”的节育工作,他先做好两个弟媳的工作,带头做了手术。村党委一位副书记的院墙按规定越了线,他得知情况后,便亲自动手把刚建好的院墙拆掉了。1985年,梁修昌患脑血管痉挛性头疼病在家休息,有一位挺不错的厂长,也是一个村干部的苗子,趁书记患病之机盖房子多占了二分庄基地。问题反映到梁修昌面前,他立即带病召开支委会,明确做出决定:一、房子搬掉;二、深刻检查;三、罚款1 000元。这位厂长认识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努力工作,还当上了村上的副书记。梁修昌不仅不沾集体一分钱的光,每年都把自己应得的2 000元奖金捐献给学校办教育。有一次,梁修昌给在龙泉村搞了十多年建筑的包工队,在郑州市介绍了一项工程,工头给了他个人2 000元的介绍费时,梁修昌像受了侮辱一样断然地说:“你马上给我离开龙泉村!”工头不愿离开龙泉村,连忙乖乖地把钱收回去。
这就是龙泉村的党委是堡垒,党员是旗帜,干部是榜样,职务是责任。在此基础上,龙泉村党委注重四种力量的培养,即党委的凝聚力,集体经济的吸引力,政治工作的激励力,党员干部的带动力。在全村干部和群众中强调三不准特殊:不准有特殊干部,不准有特殊党员,不准有特殊村民。四不准欺负:干部不准欺负群众,有钱户不准欺负没钱户,大户不准欺负小户,本村人不准欺负外来户。要求每个龙泉人都要做到六爱: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岗,爱家,爱自己。真正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有共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就是梁修昌说到做到的“只有走共同富裕道路,村集体才会有实力,村两委班子才会有威望,农村这个小社会才会安定”的必然结果。

本文地址:http://tomtang.zdlaw.cn/post/24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李向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