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我准备从方志敏开始讲。
方志敏大家都知道,但是我敢保证几乎没有人能说得上来这人做过什么事,其实回到1935年,这人前途无量,属于党的早期高级指挥官。
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一败涂地,准备西征。在长征出发之际,为了吸引火力,方志敏带领自己的红十军和寻淮洲的红七军向北出击,给国军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红军要向北突围,近二十万国军去围追堵截方志敏。
这里有个新人,寻淮洲,这人是谁?
寻淮洲不得了,当初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属于毛主席的嫡系,无论战术还是战略层面都属于天生奇才,22岁就当上了红军军团长,当然了,死的时候也才22岁。大胆猜测,如果他正常发展,建国后授衔,很可能是他来代表秋收起义山头拿元帅头衔,当然了,瞎猜,寻淮洲同志很快就战死了。
方志敏和寻淮洲背后跟着20万国军,在福建浙江一带转战,连续突破数道防线,掩护中央红军撤退,前后转战一千多公里,直到到达命运中的皖南茂林一带。
在皖南一个叫谭家桥镇的地方,方志敏和寻淮洲的部队被围陷入绝境,经过激战,方志敏被俘,寻淮洲战死,所部全军覆没,只有少数部队突出重围逃出生天,跑出来的这部分人里,就有后来的粟裕,粟裕突围出来后到处打游击,新四军成立后加入了新四军的队伍。
而把方志敏围杀在谭家镇的国军部队,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国军74师前身,当时王耀武在指挥。十多年后,解放战争中,当初突围的粟裕已经干到了华野司令,指挥的华野在孟良崮围杀74师,随后攻陷济南,活捉王耀武。
这次为了掩护主力执行自杀式任务,全军覆没,像不像《集结号》里的情节?
后来担任过国军下级军官的黄仁宇,对,就是那个《万历十五年》作者,他说,明朝有个毛病,就是上边让下边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他(黄仁宇)当连长的时候,很多事都不能跟士兵们说。
当场另一个明史专家,汤纲站起来说,老黄你说的那是国军,我们解放军这边啥都跟下边说,而且让下边的人一起参与讨论,这叫“MD”(军事民主),并且作战前要充分动员,告诉士兵们他们要去干嘛,为啥要去干,不会有不明不白命令,那样长官和基层之间没了信任,随时都会大规模溃逃,现在知道你们国军为什么总出现崩溃式大败退了吧。
集结号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看过好几遍,不过里边不明确撤退时间的情节是瞎说,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这事,《从三观奇歪的《集结号》到这次的疫情》。
我们继续主题,后来方志敏在狱中做总结,说皖南山高路险,一旦被敌人占据隘口,居高临下,攻击方基本没法突出重围,寻淮洲正是在进攻一个制高点过程中中弹身亡的,这部分总结记录是方志敏在监狱中完成的,后来交给了鲁迅,鲁迅又辗转交给了红军。在红军内部油印成小册子,高级将领们基本都看过。
多说一句,方志敏不认识鲁迅,但是他相信鲁迅,所以把遗稿通过别人转交给了鲁迅。
但是奇葩的事发生了,在方志敏陷入绝地,突围无望,全军覆没六年后,另一支部队到达离方志敏的绝地没多远的地方,同样陷入绝境,同样几乎全军覆没,这在党史上绝无仅有,因为在党内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断反思,防止在相同地方跌倒,那问题来了,事情的经过是什么样呢?
1 内部分歧
这支部队就是新四军,我之前写过一篇新四军哪来的,后续可能重发下,在那篇文章中,我们提到北伐英雄叶挺成为了新四军军长,红军留守部队头目游击战专家项英成为了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
但是他俩这个组合问题很大,因为各方各面完全不搭。
首先,项英就是我们熟知的我党的土包子将领,平时穿个破军服,理个秃头,到了中午跟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饭,大大咧咧和普通士兵没啥差别。
叶挺正规军校出身,而且在欧美生活过十年,平时不是西服就是猎装,正式场合穿着国军将军制服,长筒马靴,洁白手套,马刺叮当,在新四军里有自己的厨房,而且叶挺太太是大家闺秀,出了名的美女,在我党的队伍里,叶挺鹤立鸡群,造型跟普鲁士贵族军官似的。
而且经过多年宣传,叶挺名声很好,其实回到当年,大家更爱项英多一些,叶挺有点桀骜,有点跟大家不一样,大家也觉得跟叶挺不是一个星球的。事实上很多人都提到,去新四军大家不说你根本认不出项英,但是几乎没可能认不出叶挺。
我们把造型差异放在第一条,主要是因为这条最明显,提到的人很多,很多文章直接把这事当做主因了。但这条最不重要,这一点跟他俩之间的真正矛盾比起来根本啥也不算。
他俩都是俩大牛逼,都有极其辉煌的过去,叶挺是红军缔造者,资历跟朱老总彭德怀一个级别,擅长指挥正规军猛打猛冲,是国共两党都公认的猛人。而且包括新四军参谋长周子昆在内的一堆高级将领,当初就是叶挺带出来的,跟着叶挺一起“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但项英也不是吉娃娃,他的资历比毛主席都高,叶挺是北伐英雄,但项英也是“三年游击战争第一负责人”。当初红军长征走后,他作为大佬留下来收拾残局,如果他不留下来,那就是周同志留下来,大家感受下项英的地位。
项英在延安做过报告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后来陈毅当元帅,一个重要资历就是项英死后他来代表三年游击战争。如果项英不死,可能也是元帅级别的。叶项两人都极其自信,都对自己的套路非常执着,谁也听不进去对方在说啥。
领导风格不太搭,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常见,比如毛主席自己,就是那种别人只能配合没法指挥的人,他第一次被轰下台,就是因为他太过专断,没法跟别人合作。后来反复磨合,最后朱老总和周同志成了他的左膀右臂,这俩人都是出了名的好说话。
而且大家知道林彪吧,他也是个优秀的高级指挥官,但不是优秀的合作者,毛主席给他找过好几个搭档,换来换去,后来一直换到罗荣桓,罗这人脾气好的不得了,党内公认的老好人,才和林彪勉强合作起来,罗荣桓就这样一个老好人,林彪后期对他其实也非常不满。
新四军中正副长官风格不搭,矛盾日盛,正常情况下,应该赶紧换一个,否则非常容易出事,但是新四军非常特殊,首先换不了叶挺,他是蒋委员长指定的,没法像陈毅那样调来调去。
其次是项英,项英就更换不了,当初中央长征走后,南方八省十五支游击队各自为战,缺乏组织和必要的纪律,迅速变成了有组织无纪律那么个造型,谁的话都不好使,只听项英一人的。
对于这些匪里匪气的队伍,项英往往安之若素,觉得不必纠结,但叶挺不一样,北伐期间他就枪毙过战场上后退的士兵,对不守军纪的士兵非常反感,对于一些战功卓著但是军纪极差的人,有几次压不住火直接枪毙了,搞的项英他们意见非常大。
多说一句,后来各根据地整风,一堆人被修理的要死要活,现在的书里一般会说哪位同志军功卓著但是依旧被整的七荤八素,好像整他们是因为个人爱好似的,其实回到当时,没几个是冤枉的。在我军中“能打仗”只是众多素质中的其中一项,军纪败坏没有组织性,再能打的部队将来也迟早出事,解放军中很多人是从黑社会一样的游击队转变过来的,了解了这个,你立刻就明白了确实该整,该往死里整,脱胎换骨的整。
后来四野里国军和土匪也很多,大量伪军后来加入了我军,四平战役的时候就出现很大的问题,新入伍的日军保安团士兵军纪败坏,打劫老百姓,抬担架走到没人地方把伤员给丢了。
后来林彪被杜聿明一直赶过松花江,停下脚来就开始强力改编,枪毙了一堆人,修理了一堆,军队素质提高很明显,攻陷天津后就是能做到和老百姓秋毫无犯,老人们感慨五十年来从没见过这样的队伍。
强悍的组织不是天生的,是不断磨砺、不断调整进化出来的。
当然了,叶项两人的关系不融洽,倒也不是在军事会议上吹鼻子瞪眼,反而是一种恭恭敬敬的不合作。
项英碰上事情一般会派警卫员去找叶挺,说:那啥,军长,副军长找你有事要谈,不过他已经和参谋长讨论出来结果了,作战参谋们正在制定作战计划,请你过去讨论下,不过也没啥好讨论的,已经决定了。
叶挺能怎么办,除了苦笑还能怎么办?相当于项英只给了叶挺一个同意权,后来叶挺被囚禁后悲愤地写到“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心里的苦闷可想而知,可是怪谁,只能是怪自己当初脱了党。
延安方面知道他俩的事,也很着急,恩来发挥自己和稀泥的本事,没少找项英谈,毛主席在延安也给项英打电报,让他跟叶挺好好合作,让项英好好做政委,管党务,管后勤,多找下属谈谈心,干点政委应该干的事,别成天把军长和政委的活都干了,军事的事还是要叶挺负责。
不过项英是个有个性的人,谁的话都不听。
到了1940年,延安方面终于决定把项英调回延安,准备让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让脾气好的不得了成天嘻嘻哈哈穿着皮衣的陈毅担任政委,但是项英一直拖着不去,左推右推。
咱们妄加揣测下,项英应该是觉得回到延安就会被解除权力,所以一直拖着。事实上当时各大区负责人基本都在延安学习,一直到国共内战爆发才回到各自岗位。
党内人事介绍完了,讨论下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的。
2 风起云涌
皖南事变爆发前夕是1940年年底,这是个什么时候呢?这是一段风平浪静的时候。
抗日战争主要是1937年,1938年两年打的凶,到了1939年,日本人把能攻陷的地方已经攻陷了,也就是中国铁路沿线的地方基本都拿下了,其他地方想打也打不动,打下来也守不住,因为日军是机械化部队,对后勤依赖很严重,所以不能离铁路线太远了,很多城市,日本人攻陷后马上又放弃,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到了1939年就形成这么个局面,日本占领着铁路,国军占着西南的一堆城市,剩下的犄角旮旯的村里边变成了三不管,也管不过来,看我文章的小伙伴大部分都是城里的,如果平时不咋出去,会有个错觉,觉得城市在我国领土中占的比例很大,其实中国城市地域跟整个疆域相比真是九牛一毛,主要都是各种野地,往往火车上溜达好久才有一个城市,回到1941年,交通不好,日军如果经常去村里,中国没石油,日本人主要是依赖美国人供应石油,无论如何也耗不起。其实到了1939年,日军打仗也跟国军似的,一堆骡马驮着物资,鞋底也换成了布鞋底,因为橡胶和油也供应不上了。
大家容易产生一个错觉,觉得百八十万人很多,可以占领整个国家,其实散到全国,真叫一锅汤里撒了撮胡椒面,立刻就没了,而且大家对中国的面积缺乏了解,中国有多大呢,北京丰台那一带就可以供平津战役里几十万人大兵团打运动战。
国军主要是苏联给奶着,补给线巨长无比,日军后勤供应压力极大,所以双方都在那里苟着,你不打我,我就不打你,划好防区,相安无事,防区附近的站岗士兵偶尔互相还点烟。这时候他俩开始发现有一伙人让国府和日本人非常讨厌,谁?延安方面的游击队。
在北方,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教科书上没法提的场景:一个地方,铁路附近的是日军控制着,远离铁路的城市是国军控制着,其他村里是延安游击队控制着,三方纠缠进化,搞出一堆复杂策略来。
比如游击队经常去老百姓那里收烟土,然后高价卖给国军换银元,然后再拿银元去日本人那里买武器,到了抗战后期,日本人除了不卖大炮,啥都卖。
再比如山东八路把盐都藏起来了,日军找不到,就只好去拿物资跟老百姓换“山东币”(一种八路山东局发行的货币),然后再让汉奸拿山东币去买盐,到后来山东币成了硬通货,驻扎山东的日本人内部都使用山东币做货币,山东币就是后来人民币的前身。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三方互相心怀鬼胎,希望对面两家打起来。皖南事变就是这个背景下爆发了。当时新四军的局面是这样的,新四军就是那个大红点,北边是日军,东边和南边的绿括号是国军,那个黑色椭圆圆圈就是皖南。
在皖南事变之前,国共矛盾已经很深了,先是华北出现大面积的冲突,在村里打成一团。在江北,发生了一件大事,陈毅和粟裕指挥新四军把国军韩德勤给打了。
这事叫“黄桥战役”,在我国战史上非常重要,属于“事情小,影响大”。这事的起因一团乱麻,因为国共平时就摩擦不断,最终酿成了这次事件。
当时国内并不是只有国军和共军在抗日,还有各种民间武装,国共双方都在争取这些民间武装,扩大自己地盘。后来我军扩张到黄桥去了,国军韩德勤部觉得黄桥那是他们的地盘,就决定打上门,1.5万国军进攻7000新四军,竟然被打了个全军覆没,韩德勤的一个军长也被击毙了。
这件事对国军来说,其实是个不好的征兆,15000装备精良的国军进攻7000高度组织化的新四军,竟然毫无还手之力,基本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
但是这些纠纷都是暗地里的,明面上双方还没撕破脸,还是共同抗日的。
不过考虑到新四军的游击队跟国军摩擦不断,白崇禧给蒋出了个阳谋,给新四军发了个电令,要求新四军在1940年年底之前离开江南,去江北抗日,如果他们不服派遣,就是违抗军令,可以就地围剿,如果他们听令向北,北方不是日本人嘛,可以让日本人消灭他们。
等新四军走后,南方游击队再敢捣乱就剿灭,共方问起来就说你们不是都去江北了嘛,我们不知道江南还有你们的人。
3 皖南事变
此刻日本人更是心怀鬼胎,日本人被八路骚扰的很惨,沈志华有本书,翻译了美国对华情报,大家可以去看看,说是1944年八路缴获了9万支枪,日军有破坏武器的习惯,国军那边很难缴获武器,缴获一支枪都得打死好几个人,你们大概估下这年八路的战绩吧。
新四军游击队搅的日军烦不胜烦,所以在1940年日本也在偷摸准备偷袭新四军,日军侍从室37534号电令说的就是把新四军赶到国军皖南地盘上,让国军清理新四军。所以那次就算国军不动新四军,日本人也要动手了。
其实延安早就看出来不对了,在蒋委员长电令发出来一年前,就警告项英赶紧向北撤退,但是项英左右推脱,实在是推不掉,将新四军一部分两三千人送过江北,此时国军还没完成布防,如果大部队此时就一起出发,一点问题都不会有。
还剩下9000多人在云岭(云岭现在还有一个新四军纪念馆)。
说到这里就得补充个知识,很多人以为这9000就是全部的新四军,其实不是,上文说了,江北还有7000,这次又去了两三千,加上新加入的,江北大概有1.6万,加上这9000总共2.5万。
磨蹭到1940年12月,收到蒋委员长电报,说是年底之前不出发就剿灭,项英还在拖,其实这个时候跑也来得及,国军围剿新四军的部队还没到位,新四军要是跑路国军拦不住他们。
项英向延安请示,延安显然非常生气,电报是这样的:
你们在困难面前,屡次向中央请示方案,但中央在一年前已经把方案给了你们,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
被领导们给骂了,项英叫上叶挺赶紧召开会议,讨论怎么办。我们再把局势图放到这里来,那个大箭头,就是蒋委员长让新四军走的路线。
会上首先达成了共识,不能按照蒋委员长的意思往北边走,北边不是日本人嘛,跑日本人的地盘上不是找死是干啥。
然后争论不休走东边还是南边。叶挺主张先派一支部队佯装北上,主力向东,然后过江,原因嘛,之前已经有两支新四军的队伍从这条路过江去江北了,沿途路线非常熟,万一国军阻拦,就指挥部队冲过去,叶挺是打正规战的专家,不怕打。而且国军向来动作缓慢,跑的快点应该没事。后来李先念中原突围其实就是这个思路,一支部队佯攻,主力跑路。
但是项英咬死了要走向南的路,路线是这样的,你看一眼就知道这想象力有多吓人:
为啥要走这么个路线呢?这不明显的绕弯路嘛,而且跑茂林那一带山区去了,那地方就是我们上文说的方志敏全军覆没的地方。
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项英选这条路的真正原因,当时的说法是向南国军防御较弱,不过蒋委员长听说新四军向南进发,他立刻就明白了,说是项英想去南边的黄山区打游击,他根本不想去江北,因为去了江北他就要被调到延安嘛,项英担心自己被架空,所以想去皖南,找个理由钻山里去不出来了。到底是不是,大家自己领会吧。
反正最终项英拍板,走南线。
走南线简直是场噩梦,由于事先对困难估计不足,大家没想去打仗,以为是搬家,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慢慢腾腾地向南开进,这就非常业余了,后来总结经验教训,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错误。
事实上当时新四军里有很多人参加过长征,见过红军一开始大搬家,磨磨蹭蹭,在湘江被屠的七荤八素,不过他们也没人去反对项英。
更倒霉的是,果然被叶挺给说中了,大家对路线不熟,也没侦查,竟然走错了路,大家乱哄哄的,正好又下雨,搭的桥又太短,过不去,又重新搭。
反正倒霉事全碰上了,天灾人祸凑齐了,路上磨磨蹭蹭,从驻地云岭出发,到茂林40里,竟然走了五天,到了茂林又歇了两天,错过了关键逃生时机。
要知道,红军长征时期一天可以飚上百里,后来的中原突围,“皮旅”也是平均每天狂奔80里(我专门问了我在军校教书的同学,他说军校生80里差不多五个小时左右,但是如果天天80里,持续24天,确实是比较难),那才有逃命样,现在新四军简直是在慢腾腾送人头。
而此时国军正在对面那边的山顶上挥舞着小铲子挖工事。
等到新四军到了茂林一带,立刻就被围了。
被围之后的作战过程我们就不细讲了,大概讲下,开始时叶挺主张带领几个主力团对着一个山口猛攻,打开一条血路,大家一起跑,只要冲出去都好说。
但是项英不同意,他觉得我军是游击队起家,不适合攻坚,所以继续磨磨蹭蹭,这个过程中,其他国军慢慢都从附近围了上来。国军行动一直以慢著称,但是这次新四军动作比国军都慢,简直匪夷所思。而此时,八万国军齐聚皖南,围着9000新四军,这9000人里,还有不少地方干部,随军家属,根本没有战斗力。
打不出去,没招了,准备退回云岭,也就是出发的地方,然后按照蒋委员长指示的道路从北走日军驻防地区过江,没想到回去的路也被国军堵了。此时进退失据,更别说国军好几倍于新四军。
此时还有最后一条路,就是大家分散突围,就像粟裕当年那样,大家一哄而散然后到江北集结,新四军里此时还有近两千游击战争期间的骨干,他们身经百战,都是野外生存专家,每人带几个不熟悉游击战的,然后四散突围。但是风险也很大,肯定会有很多人找不到路死在山里,所以大家都犹犹豫豫不敢拍板。
但是倒霉催的,项英自己跑了。
项英带着警卫们跑了这事到现在也没个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是跑了,他自己说是走散了,但是没有一个党史专家觉得他是真走丢了,项英在山里兜圈子,碰上了打阻击的一个新四军团,非常尴尬,又回来了。
回来后才发现他已经被解职了,这几天新四军已经损失惨重,叶挺把最后的力量投入猛攻一个隘口准备冲出去,但由于前期耽误时间太长,国军已经把工事都修好了。
而且新四军事先侦查有误,误以为对面守军是弱鸡,一打才发现对面纹丝不动自己却伤亡惨重,再一查,发现是国军新七师,新七师是国军里出了名的防守铁狮子,这下彻底歇菜了,弹药打光了,没招了,只好分散突围,为了给大家赢得突围时间,叶挺去谈判,随后被软禁了。
反正整个过程乱极了,大军出发前两天才给延安发作战计划,跟中央上报他们作战计划,并且没提他们要向南,而且让中央尽快回电,说后天我们就走了。中央收到电报的时候,他们已经收拾好准备出发了,中央还能说啥,只好批准了,其实那封电报现在还在,大家有兴趣去看看,云里雾里,不知道他们在说啥,延安可能觉得他们之前已经有人去了江北,所以就没再深究。
等到被围后,赶紧给延安发电报,希望让周去谈判解决,当时国共双方合作抗日嘛,还是盟友。
周把电话打到顾祝同那里,质问顾祝同为什么要进攻兄弟部队,顾祝同心平气和地告诉周新四军突然跑到茂林国军防区去了,违反军令,必须剿灭,周还纳闷新四军怎么跑去茂林了,大佬们都挺纳闷新四军北移怎么移到南边去了。
当时担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李一氓后来总结皖南失败经验教训,认为主要错误是政治错误,从一开始就没准备妥当,没有任何预案,连路都没探,桥也没搭,连个基本的先遣队都没派,仓促上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清楚啥都没准备就出发送人头了,被围之后又乱打一气,9000人没有全部阵亡倒是个奇怪事,最后能从八万人的重围中跑出来两千绝对算重大胜利,也就参加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兵们才有这种神奇的技能。
4 后记
新四军分散突围后,剩下的部队四散奔逃,藏在山里,部分没躲过国军搜山被抓或者被杀,最终到达江北的有两千多人,这些人都成了新四军后来的骨干,江北之前就有一万六左右,加上这两千老兵,接近两万人。
陈毅他们以这两万人为骨干,迅速发展到了十万人。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的一个师三万人跟着黄克诚去了东北,形成了后来“四野”的一部分军官团。
另一一部分在山东跟随粟裕转战,担任各级指挥官。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过江,留在南方打游击,等到9年后华野渡江,有部分情报就是当初没去北方的新四军游击队提供的,而且不断有游击队来投奔,都是当初留在江南的队伍重新拉起来的。
这件事细节当然可以写一整本书,不过大概经过就是这样,我参考的是当时互发的电报和亲身经历那件事的李一氓回忆录。
本来这件事的脉络整体是清楚的,一支部队没有准备进入对方重兵防守区,正好对方对自己恨的牙痒痒,而且在敌占区磨磨蹭蹭,地理形势后勤补给无一例外不利于己方,指挥官下决心也不果断,最终落了个几乎全军覆没。
这在我军历史上应该只有“湘江惨败”能和这次比了,自己犯的错太多,以至于国军做了点微小的工作就把新四军给打惨了。
但是这几年有人故意把水搅黄了,最明显的一件事,热议延安方面为什么不去救新四军。
因为新四军整体坚持了近一周,恩来一直没有能说服蒋放过新四军,所以肯定是借刀杀人。
这是多年轻啊,怎么会突然幼稚到认为蒋委员长是那种宅心仁厚的人了呢?当初他刚把自己的儿子经国送去苏联做人质,转眼就清党,把陈独秀他们那伙人杀了个鸡飞狗跳,儿子都不要了,现在好不容易逮到新四军,你说他会放过新四军吗?
后来委员长迫于各界压力终于叫停了前方战事。本来周发现自己说不动蒋,蒋一直打哈哈,说我不知道啊,我让他们去江北他们没去吗?去哪了?啥?被顾祝同给围了?你先冷静冷静,我去问问墨三(顾祝同字墨三),这个墨三,太不像话,也有可能他也不知道,会不会是上官云相擅做主张(顾祝同是战区司令,上官云相负责具体进攻),这个上官,我一会儿派人去皖南看看,皖南离重庆不远,来回也就半个月。。。。
周手里没筹码,去找宋美龄他们,大家一起给蒋施压,持续好几天,蒋被迫下令顾祝同别打了,说是不打了,但是又清理溃散的新四军一个多月,蒋和顾祝同都假装不知道手下的人在忙乎啥。
用丘吉尔的话说,你把脑袋伸到狮子的嘴里,你就别想谈判。
如果还不太满意,可以对比五年后的一件事,中原突围,情况和皖南事变差不多。那次也是一样,李先念的部队被国军围着打,惨烈至极,四万人被打的剩下五千人,毛主席的19岁侄子毛楚雄也被胡宗南逮到后活埋了,那次也是周负责跟蒋谈判,啥也没谈成,估计再过几年,有人会说李先念的部队也是被借刀杀人了。
最后交代下结局,项英躲入深山,本想集结部队打游击,不过没多久被自己的贴身警卫员刘厚忠给杀了,拿了项英的那个斯大林给的手枪和钢笔还有项英他们带的钱去投国军,后来有说是死在狱中,有说是被枪毙,不知道哪去了。
叶挺去谈判,随后被囚禁,一直到抗战结束后才放出来,随后乘飞机失事牺牲了。
最时髦说法是蒋委员长干的,蒋委员长确实能干出这事来,而且没少干,但是个人感觉这次应该不是他,叶挺这样的英雄,这样搞死了,如果被延安逮到证据,肯定得理不饶人往死里骂。
不过叶挺牺牲后,共方给了他全套的元帅才能享受到的宣传待遇,这一点上讲,对他还是够意思的,印象中,只有给了党无限帮助的张学良才有这待遇。(来源:九边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