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李玟抑郁症去世这事,让很多人去搜背后的原因,这个人的死掉也让始于1998年的音乐遗产,跟着毁掉。分析如下:
1978,1998,2018。
历史以一种高度严谨的周期打开了一些东西,又终结了一些东西。流行音乐、经济模式、社会思潮,这三个过去20余年攀上顶峰的历史遗产,在这个7月随着歌手李玟的去世,正式终结了。
第一,流行音乐不再流行。
1998年,是很多人认识李玟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华语流行音乐的大年,群星璀璨的岁月里,李玟是极具辨识度的那一颗。
她身上独有的国际范儿和劲歌热舞,甚至她的容貌都让流行乐坛别开生面。但是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之中,依旧饱含着一颗沉甸甸的内核。朱军有一次感慨,说李玟从小在海外长大,但她居然会唱郭兰英的《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饱含深情的歌词,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的息息相关的真情实感,成为一种不分国界亦能打动人心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过去在很多流行歌手的身上得到过验证,比如beyond,再比如李玟。
这一年,李玟的唱片在华语地区大卖,她第一次深入华语乐迷的核心地带,中国大陆。大多数我们熟知的作品都是这一年被听到的,比如《DIDADI》《美丽的笨女人》《想你的365天》,2014年李玟再次登上春晚,演唱的正是《想你的365天》。
当怀旧成为流行,流行音乐已不再流行。李玟2016年参加《我是歌手》拿到歌王,也许是她演艺生涯最后的回光返照,也在事实上宣告了华语流行音乐已经没有了流行。不仅是李玟在淡出视野,那些曾经传唱南北的歌手,也纷纷出现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为无可挽回的流行唱下最后一首挽歌。
李玟就像夜空里最亮的一颗星,光芒四射,但她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快,她的出现得益于这种快,她的告别同样因此。
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满打满算可能也就20年,李玟见证了最鼎盛的那几年。1998年既是高峰,又是逐年下行不再流行的开始。这之后,华语音乐事实上再无流行,而是成为一门疯狂收割品牌和粉丝、恶心普通人的饭圈生意。
第二,经济模式狂飙突进。
一个社会的经济模式与流行音乐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是,当然有。
饭圈生意之所以取代流行音乐,不再以经典作品为内核,而是以娘化男子为主角,让音乐彻底脱离了普通人,成为小圈子的自留地,这种现象正是直接脱胎于经济模式狂飙突进。
这一切也都从1998年开始。我们的社会生产关系正式诞生了一批“半行政化半市场化”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最典型的商品就是商品房。但它事实上并不是什么商品。
当人们的财富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创造出来然后又被迅速地通过房子转化为负债,一股狂热焦躁的气息席卷而来。流行音乐最经典的内核:爱情,不再是年轻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大家关心欲望、颜值、金钱,没有作品的人也能成为偶像,他的粉丝只想和他睡一觉……
赤裸裸的关系,宛如赤裸裸的经济增长模式,什么都无须遮掩,工业化的流水线击碎了所有灵感,世间不再有流行的传承,如果一个人的创作会枯竭,过去40年的流行音乐正是因为有不断档的传承。而1998年之后,断档了。
第三,社会思潮再见理想。
与之相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人都在变得更加凶猛,富有攻击性。
李玟假如是今天出道,我怀疑她能不能顺利唱到第二首歌。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是幸运的,赶上了社会急剧变化中也许是最好的年份。
她的不幸某种程度上是个人生活的不幸,她选择与大自己两轮的白皮老男人结婚,对方还带着两个闺女,而她自己一直无法生育,种种不顺也是在事业下滑之后对于想要寻找港湾逃离的进一步吞噬。可谓厄运专挑苦命人、麻绳偏要细处断。
但她的不幸更是社会层面的映射。抑郁症已经不是罕见的疾病,相反成了一种流行疾病。
因为当我们的整个社会思潮不健康的时候,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又能健康到哪里去呢?
大家的戾气很重、心思也很重、欲望最重。造成这一切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理想被篡改了定义,我们是如此不知足,信息大爆炸又让这种不知足被不断地放大,关于骄奢淫逸的展现、攀比与追随,让每个人都成了生活的模仿犯,我们不敢停下脚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要被时代抛弃,我们不敢失业、不敢失恋、不敢失去爱,但这些是如此不受控,那么拒绝被伤害的办法就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压根就不要走进去。
抑郁症与心理有关,也与生理有关。我觉得,和社会思潮也有关。
李玟的去世,放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之下,倒是像极了某种解脱。尽管她才48岁,但在过去这些年,她和我们一起见证了也许是史上最剧烈的变化,看到变化,看到繁华,又看到衰退,她肯定比我们普通人看到的更多,她表现出来的是那么强烈而兴奋的情感,劲歌热舞,眉飞色舞,可是所有人都没有发现她的声线其实和杨钰莹没差多少……我们只是假装看不见罢了,她的激情人设,终于在48岁的这一年走到了尽头。
始于1998年的时代遗产,仿佛也终于在渐渐远去的钟声中,油尽灯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