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黄埔就得先说孙大炮,他是整个近代史的关键。
我个人而言,对孙大炮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小时候觉得这人一定很牛逼,推翻大清,创立民国。等到年龄稍微大点,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感觉自己的感情被欺骗了,他竟然是那种人,爱吹牛逼,说话不算数,完全就一妄人,而且大清不是他推翻的。
等到过了三十岁,对他又有了新的了解,至于什么了解,博主少抒发自己的感情,多写写他做的事,大家慢慢体会。
孙一生坎坷,败多胜少,到死看见的也是个烂摊子,所以才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其实革命岂止没有成功,如果把革命比作从广州去北京,大炮死那会儿,革命的列车应该还没出广东。但是隐隐约约,他的事业就跟天边出现的早霞一样,竟然有了成功的可能性。我们首先了解下孙大炮到底想要啥。
1 孙大炮的野望
说起孙有什么理想,大家耳熟能详是三民主义,但再问一句那个三民主义是啥玩意,估计很多人立刻就懵逼了。
咱们就先说一下“三民主义”,不理解这个,整个近代史给人的感觉除了乱还是乱。而且大家得有个观念,三民主义并不是大炮的个人观念,而是近代一批最顶级知识分子的共识,有共识才有合作。
而在中国,所有崇高的理想都和拯救占据人口绝大部分的底层人民有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让我们民族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抛头颅洒热血牢底坐穿”,成吨的脑袋被剁掉都阻挡不了一茬又一茬地往上顶,近一百年中大英帝国黄了,土鸡和奥匈帝国还有苏联碎了,德意志剩下以前一半了,牛逼轰轰的法兰西雄鸡也只会投降了,只有我们基本上,把大清的格局大体维持到了现在,而且绝地反击,又重回世界第一梯队,这些都和知识分子们百折不挠有关系。所以孙大炮第一个野望就和怎么把大家团结起来有关。
民族主义,大炮同志和他的兄弟们一直觉得满清是中国的病根,所以要推翻,但是怎么推却非常复杂。所以他前期想学习朱元璋,说满清是外族,在中国把满清说成“外族”这事非常敏感,道理不复杂,你要是说汉人才是中华,那立刻就掉到日本史学界精心挖好的坑里去了,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新疆西藏蒙古东北云南这些地方主体民族都不是汉人,如果你说中华的就是汉族,那这些地方不是中国,所以就中国的地盘,中国立刻少三分之二。
孙大炮首先一出门就掉坑了,他的最早那个版本的三民主义说的就是“驱逐鞑虏复我中华”,那问题就来了,你把那几个“鞑虏”赶回他们老家去,他们的领土你还要不要了?中国领土突然变三百万平方公里了,能接受不?比如大清被赶回东北,大清的侄子蒙古也要走怎么办,蒙古的表哥新疆也要走怎么办?所以后来大炮就基本不再提这事了。
而且大炮明知列强对中国压迫很厉害,但是他不敢提“反帝”(帝国主义列强),为啥,穷呗,指望着列强帮忙呢,哪敢反啊。
所以三民主义分为新旧两个版本,新三民主义不再提驱除鞑虏了,要五族共和,蒙古新疆西藏都不能走,而且坚决要反那些想侵略我们的帝国主义,是谁给了他勇气突然有敢反列强?梁静茹?当然不是,我们后边交代。
第二个是民权主义,基本上拷贝了美国的那一套,人家三权分立,他搞了个“五权”,他认为更加平衡更加相互制约,优雅而不失逼格,到现在台湾还是这么搞。
第三个是民生主义,这个最有意思,核心就两句话:把聚集在大地主手里的土地分给老百姓,节制大资本。卧槽,怎么这么眼熟,这要是让他搞成了,和TG那一套有什么差别?事实上非常接近,如果孙大炮能成功执政,按照他的初心,他也要搞土改,也要搞大国企,国共在这个问题上分歧非常小。而且吧,将来我们慢慢说,一个政党解决不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它在中国执政基础就非常薄弱。现在是不是有点明白了每年国庆摆出来的孙中山大牌子:
事实上国府大佬张静江在浙江搞过平均地权,搞不定,原因嘛,太简单了,地主的娃就在政府当官,你让他们自己去革自己的命?做梦去吧。
那为啥去台湾搞成了,到了台湾后台湾地主们没有亲戚在政府嘛,政府拿枪顶他们脑袋上成功的把他们“说服”了,把地给大家分了,大概相当于用你家两年的房租把你家的房子买走了。所以台湾老百姓现在恨两蒋父子牙痒痒,一点也不奇怪。北平无战事
讲完上边的这些,是不是有点明白了为啥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有这样的太次了:
创业方案有了,接下来怎么搞?
2 绝望的孙大炮
孙大炮拿着一纸策划书,到处找风投,可以说想尽了办法,从黑社会筹钱(国名党一直有黑社会背景,就是大炮开了这个头),向南洋华侨筹钱,鼓动军阀支持他革命,等等,办法想尽了,然并卵,啥名堂也没搞出来。(插一句,前边的文章说过,蒋光头在这方面比他厉害,从黑社会,苏联,美国,英国那里都拿到了钱。。。而且很多都没还。。)
眼见两鬓斑白,空有一腔热血的孙大炮除了名声非常大,有了一些忠心耿耿的追随者,比如我们熟知的蒋介石和他拜把子兄弟陈其美就是大炮的铁杆粉丝,除此之外就再就没啥突出成就了,基本状态就是靠谁谁倒,要不就是靠谁谁跑。
经历了无数的失望,失败,尤其二次革命之后,北洋军几乎没费什么力就灭掉了孙的支持者,而且孙周围的人众叛亲离,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而且北洋政府越来越过分,到后来,已经彻底摒弃了民国刚建立那会儿的全部“初心”,什么约法,什么国会,都不要了,俨然又回到大清了,但事实上不如大清,因为大清那会儿至少还有一个统一的中央。
孙继续联合军阀反抗北洋政府,然后军阀们把他给卖了,人家几个军阀谈好条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孙大炮一脸黑线站在原地对人生充满了迷茫。
等到1922年孙大炮被自己的好基友军阀陈炯明出卖给赶了出来,彻底意识到南北军阀其实都是一丘之貉,根本靠不上,但是除了军阀,他又能依靠谁呢?正如一个名人说过的,一个人最爽的事就是闷声发大财,最郁闷的事就是名声很大,但是却没钱,而大炮就是这样一个名声很大却没有钱的人。
眼凑自己而且他自己不知道,他的寿命只剩下3年了,如果不出意外,大炮的一生就这样交代了,墓志铭上写上“一个连续创业者,不过毛也没搞出来”。
但是就在他无比绝望的时候,一个荷兰人慕名而来,说是有点事找他。谁?马林。
3 苏联来客
马林是荷兰人,但是一直在为共产国际工作,1921年这次来中国主要是因为那年中国发生了件不大不小的事,我们都知道的一伙人在南湖的一条船上开了个会,共产国际派人过来亲临现场并指导工作,也就是马林同志。顺便观摩下马林同志指导工作的史上最强的创业团队:
马林同志开完会就去找孙大炮去了,他俩啥时候认识的?这个又说来话长。
因为孙大炮作为一个创业者,一直非常仰慕列宁同志的工作风格。列宁跟他很像,首先他俩都很矮,都不到170,又矮又壮。其次他俩都是职业革命家,前期不得志,长期被本国政府驱逐。再次他俩脾气很像,都有暴躁症,一言不合就当场骂人。最后,他俩都是“温和的独裁者”。
既然这么像,自然就惺惺相惜,而且大炮目睹列宁夺权后一系列骚操作:先后打败了十四国干涉,镇压了本国反对势力,尤其是列宁那句“沙皇靠13万地主就可以统治整个俄国,那现在24万布尔什维克同样可以统治俄国”,非常认可,感觉找到了革命的新思路,也想搞个苏联样式的党,然后以党为骨干成立军队。所以,早在1920年,他俩就互发私信,相互赞美,各种隔空点赞,而且各自心里打起了小算盘。
所以这次马林来中国,顺便替列宁去见见网友。这幅图其实表达了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瞬间,共产国际的马林,某党的骨干张太雷,还有革命导师孙大炮:
面基过程非常顺利,但是正如所有的合作都得是“预期共赢”的,双方都有对方想要的,那问题来了,大炮和马林各自有什么对方想要的呢?
咱们把大炮比作一个互联网早期的自媒体头目,由于入行早,名声大,民族主义大旗就是他撑着的,但是有个问题,他没好的团队也没有好的资源,名声大但是却啥都干不出,大家都想借他的名声干点事,干完之后立刻就把他踢开了。所以他需要一支团队,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果这支团队背后有大金主(当时新成立的那个某党的背后就是共产国际这个大金主),那自然是好的不得了。
而马林正好相反,苏联的本意是在中国搞一个同盟国,但是中国共产国际分部刚成立,骨干都非常能干,能组织能宣传,就跟互联网上非常出色的团队一样,能力不错,但是名声太小,影响力太低,没法“聚粉”,成长缓慢,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一个大V的旗下,通过超级大V的影响力为自己积蓄能量。
4、历史的转折
既然双方这么合得来,意愿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就这么搞起来了(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有这方面的专家写了一整本书,咱们将来可以讲讲)。合作起来就可以搞点事了,搞啥呢?要北伐,要统一中国,建立民主政府(别笑,他们当时是真的想建立民主政府),但首先得有军队,有军队就得先搞军校,所以黄埔军校被提上了日程。
我早年在书上看到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教材上说的,说孙大炮一生诸事不顺,到了晚年才意识到自己有军队重要性。这不扯了么,他哪怕长点脑子就知道军队的重要性好不好,但是为啥不搞军队呢?钱啊!乖乖,大把大把的钱。而且他也不会搞,搞军队是个技术活,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就好像找了一堆瓦工要开发一个软件项目一样扯。
而且养军队可不是闹的,前期投资就吓死人,一把步枪36块大洋,一千发子弹81块大洋,一发炮弹30多块,,而且还得给士兵发军饷,而当时某著名图书馆管理员一个月才八块大洋。这也是为啥一般只能以国家财政才能养得起部队,普通人的那点钱,基本杯水车薪,问题是大炮穷的掉渣。现在苏联承诺给钱,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而且孙大炮手下没有军事人才,他手底下最靠谱的一个军事人才,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蒋光头,其实也只上过一个日本振武学堂,也就是士官学校的预科学校。士官学校是培养连排长等士官的(日本陆军大学,也就是“陆大”,才是培养军官的,士官学校只有前20名才能去上陆大),光头其实连个连长都不够格,一个排长成了孙大炮最佳的黄埔人选,可想而知孙的军事人才有多匮乏。现在苏联人说可以提供军事教官,而且全是苏联红军中的骨干。
既然经费,武器,教官都有了,而且新成立的土党可以派人去教他们怎么组织怎么宣传,黄埔军校终于轰轰烈烈的建立起来了,大炮一辈子的奋斗终于看到了曙光,可是此时已经是1924年,大炮的人生在一年后就走到了尽头,基本相当于他去黄埔题完词,把那副著名的对联挂在大门上,发表完重要讲话后没过多久就北上北京去见冯玉祥,没多久就死了,但是他的事业才真正的开始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