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
——此已成为能自省思过者的典故。人要省思己过,定有标准,不能胡思乱猜。曾参的“三省”,分为与人谋,其境界就是“忠”不“忠”,即为人着想没有;与人交朋友,有没有讲信用。一天里接受的知识,有没有熟习好,反省需要勇气,孔子说:我未闻“自讼”者,自讼之所以难,在于要自省,没有自省的勇气,自讼也便虚伪了。
“道千剩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千剩之国,即管理“千剩之国”,运用的方法,即是管理者通用的方法。“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讲的就是处事的态度“敬”,方法为“节用”、“使民以时”。这里透露了以农为根本的思想,说得也是,农业确实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农是生命之本。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孔子的教训是由“行”孝开始,人必先能行孝,行孝之余,才主张学习文化,还是那一句,“孝悌”为仁之本,“仁”为文化节术之根本,一味乖张的人,谈不上仁孝,其文思文德也难有长进,有一句缄言:道德与智慧,德进的同时智慧也会进,但德在智先。可以说,孔子是主张德先于智的。这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完全是“孝弟”功夫的引申,即人在孝弟上着力深了,“博爱”“忠信”“谨慎”“与有仁德的人结交”等品格也就出现了。说白一点,“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儒家的智慧之所在。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我们以为学习的目的是导致优好的品格,子夏这段话说中了,“贤贤,易色”——只是表面,接下去的“事父母”如何,“事君”如何,“与朋友交”如何,则是最为确实的凭据。于此可见,孔子所谓的“学”不一定要接受之行状,然“学”之义,在于导致优良的品德,学习与修养并行的,这种德智并轨,通行了好几千年呀!然现代人没有发现这一价值。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自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里点明了“君子自重”,“讲忠信”的重要性,所谓“自爱”是也。这是一种判断“君子”之真伪的又一标准。而所谓“无友不如己者”,指的不是不要与财富、学识不及自己水平的人交朋友,而是指不要与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交朋友。“不如己者”——这一句历来是学者们争论得最多的句子,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指“不合自己心意的人”,否则就解释不通了。有过就思改,是圣人孔子历来所称颂的,不要因为怕别人闲话而有过则力辩,不思悔改。”(文/汤树东)
《论语》心解(第二)
2009-06-25 13:48:18
阅读 2192 次
评论 1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