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孔子倡导的“学”,并非后人所言的“知识的了解与习练”,而是指向“道德修为”。简言之,修炼心性,使之遇事能达观朗然,不拘形迹,不局促于色相,不被悲戚所困,即“大其心”“平其心”“潜其心”等修为。若然心能“大”,能“平”,则达道于物事,心舒朗朗,活脱灵然,这是何等快事。因而,学,是悦练身心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许多人以为朋友从远方来,定是有求而来,即或借资,即或暂住,即或诉苦,反正是会占我时间,添我麻烦,因而闷闷不爽,有漫于交友之心。若以此眼光(朋友来麻烦我)看朋友的远来,则是鼠目寸光,心胸狭隘,无益于身心的。而如果以“乐事”“畅快”之事观之则定会不同。孔子此言的潜台词是告诉世人要以积极的心态交接身边的人和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之常情:因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愠愠不爽,心胸未免不大,胸襟未免不够,何不反过来看看,不以凡情为念,脱俗一点,“人不知而不愠”,这却近乎君子之道,当然,如果因为博取“君子”这一清名而强作“人不知而不愠”,则是虚伪,应当名符其实地,即要做到“无为而为”,不以得失为念方好。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做人的原则,孔子是中华文明的始造者,其标准在于他倡导了“孝悌”,社会的核心是什么?家庭的核心是什么?双亲及其儿女也。使家庭稳定谐和的是什么?孝弟也,孝是孔子哲学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西方,昭然独步之所在。君子务本,即从行孝弟开始,不然,君子之道便无从践行。君子,何以谓之君子?行“仁”力切者也,何以谓之“仁”,能孝,能弟之人,是仁人之始,因为在人事上,“仁”是从事亲工夫上历练出来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
——虽有些警缄之意,但世人还是以为“巧言令色”没什么坏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的,“仁”是内在的功夫,是君子的本根。巧言令色是外在的媚人功夫,一个人一味的在“巧言令色”上使劲,就会忘记了强本固根上的修为,也即是在“仁”上着力不会多的了。孔子指出了第二个识别“仁”的标准,一个人具不具备“仁”,看巧言令色可知也,若巧言令色惯了,向这人要“仁”,则几乎没有。(文/汤树东)
《论语》心解(第一)
2009-06-25 10:48:05
阅读 2112 次
评论 2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