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一篇文化大革命是非曲直的文章,但无论怎么写,别人肯定都说过了,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能得出自己的看法,因为“文革”太浩大了,并且光芒四射,任何人都无法看得她的全身。谁要说找到了最正确的结论,那一定是骗人。佛家早就让人不要“分別”,因为世间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分出对错,那一定是站在或错或对的立场上,去论断它的对立面了,所以,马克思首先申明自己的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去审视世界,所以,我一直在体味毛泽东本人,站在他的角度,揣摩他为什么发动“文革”?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他究竟感到了什么?
毛泽东一生只想“四个字”:政权、人民。他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历史上,出现的伟大的天才人物之一。“天生吾才必有用”,他一出生,就好像肩负着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责任,所以,他一生都在“改革、战斗、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直到生命的完结。
1949年建立政权,到1966年的17年期间是建设、巩固政权,再到1976年是保卫政权的10年,即“文化大革命”10年,“文革”是最受争议的10年。既然有“争议”,那就应该展开辩论,讲道理、摆事实,以理服人,不能张三上台,文革就好,也不能李四上台就一概否定。对于文革暂且不论“是非”,单就全盘否定就不符合辨证法,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二、对立的统一,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事物。邓某全盘否定文革,只有相对“意义”,即越否定“文革”的错,越肯定“猫论”的对,也就是“不破不立”,但不能说明“文革”本身真的对与错,“文革”只成了'猫论'的'参照系”而已。否定“文革”的那些人,绝大多数是在'文革'中受打击的对象,他们对'文革'的评价就缺少客观性,加大了主观的成份,评价的真实性,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正如相对运动,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还是回来站在毛泽东的角度看文革,探讨文革的发动与当时客观条件的相符程度及有多少主观的合理性。
毛泽东说共产党内懂马列的不多,这话很正确,就连邓先生革了一辈子的命,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南巡讲话时很'谦虚'的说自己不懂,不懂的人最后竟然归纳出来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当时党内绝大多数人,得天下以后,就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毛泽东为什么预言他死后会“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毛泽东心里很清楚,搞社会主义'不得人心'(很多人一开始就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当官享福),所以,毛泽东住在游泳池,过着清贫的生活,让他们谁也别想搞特殊,他已做出了榜样。1949年建国初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真正革命家的领导下,虽然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正策,但在具体执行中就出现了分歧,严重的说'就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只是隐隐约约的存在着,当时毛泽东只视为意见分歧而已,说到这个问题,就不能回避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少奇。首先在合作化问题上,刘少奇主张“决不能动摇私有的基础”,而毛泽东正相反,这一点在毛泽东的著作里就反映出来了,
他说“想翻案的人不少。他们认为合作化搞不成器,我们搞的这一套将来统统要翻,说我们并非马克思主义,而是机会主义。但是,据我看来,大势所趋,这个案是翻不了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6页)
再看一下刘少奇和邓小平在大跃进时期的表现。大跃进时已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动摇私有基础'的刘少奇,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全身心投入到大跃进,有的资讯报道,公共食堂就是刘少奇的杰作,并且乐观的附和毛泽东几年、十几年的“赶英超美”。当一亩地产多少万斤粮的浮夸风,传到毛泽东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是不相信的。而地主出身的“农民'刘少奇,也包括邓小平,他们在一线工作,本应该知道一亩地不可能产多少万斤粮,为什么不制止?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恶作剧'的好事,A村看到B村亩产万斤,自己九千斤,在别的地里拿点充数,不甘示弱,本在情理之中,属于“善意造假',而且造的'可爱、可乐”,太离谱就真的虚假了,并且《人民日报》还上了头条,一线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就有责任了,只是毛泽东负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而已。当大跃进出现消极的问题时,刘少奇等人又将责任转嫁到毛泽东身上,毛泽东又大度的做了自我批评。
当毛泽东1959年退到二线时,刘少奇一主政,就提出'三自一包、自大自由”,与建国初的'绝不动摇私有基础'本质是一样的。那么,大跃进时期,刘少奇对毛泽东'赶英超美”附和,是否存在一丝'嘲笑讽刺'的意味呢?刘少奇对大跃进的热情,是否含有'起哄、虚情假意、别有用意'的成份呢?成绩有我刘少奇的份,错误是你毛泽东的盘算呢?当然也不排除刘真心想跟上领袖的步伐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勉强'的,因为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刘和毛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更主要的是,在刘少奇一线主政期间,他周围聚集了'一批追随者',刘少奇与毛泽东意见又'对立',毛泽东'控制不住'刘少奇,自然就感到有一个权力集团与他'离心离德”,自然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所以才有毛泽东拿着《宪法》、《党章》发脾气,要人权、党权的事件,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因为在北京发表一篇文章已变的不可能,“水泼不进去,针扎不进去”了吗!
同时毛泽东看到苏联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挖坟掘墓,进行鞭尸,毛泽东自然联想到自己百年以后如何悲剧不会重演。毛泽东本想当一名精神领袖,如伊朗的精神领袖霍梅尼一样,然而,这是梦想,没有实权就没人追随,最后会丧失政权,其实,当时只有刘少奇等极少数一、二个人,敢于和毛泽东当面叫板,刘少奇已处于与毛泽东公开'决裂”的状态,所以才有毛泽东'动一个小于指,就能把你(刘)搬倒”的咆哮。
1966年,73岁的毛泽东已进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他深感政权已不在马克思主义手里、大权旁落,中央有、地方更是,为自己百年以后的江山不变颜色,为清除睡在边的赫鲁晓夫,他毅然决然地二次'出山”,亲自挂帅打扫'战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开始了。
毛泽东是搞阳谋的人,明明白白告诉世人,就是'炮打司令部',打倒那些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以,打倒刘少奇是一个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只搬倒刘少奇用不了自下而上,而要打倒众多不能承担社会主义大业的当权派,他们已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腐化堕落,成为社会主义道路的绊脚石,进行政治'大洗牌'。只要毛泽东有一口气,就没人敢造反,这一点他做到了。但死后文革中被打倒的'走资派”重新上台翻案,无疑文革是一次失败的运动。
文革为什么失败?就是毛泽东没有痛打'落水狗”,没有做到'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孤名学霸王”。无论'走资派”多么叫冤喊屈,多么吃苦受迫害,从他的最后的发迹就已表明,毛泽东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毫无人情,事实上,毛泽东恰恰对功臣是很照顾的,即便他们“靠边站”,也尽量保持原有生活待遇。如小平同志下放江西时,虽然被“迫害”了,但仍然住着小楼,外有警卫站岗,内有秘书和家人陪同,还能喝点茅台,几个子女照常读大学。同样,林彪一伙阴谋败露后,林彪手下的“四大金刚”虽被软禁,但照样有酒有肉,生活还是很不错的。毛泽东始终感念他们战争年代革命有功,原本就是想冲击一下,打倒再扶起,其实毛泽东在世时,绝大多数已出来工作了,仅少数是邓小平上台后出来工作的。
毛泽东是仁慈的,如果一棍子打死'走资派”,这样就没有今天的'走回头路'之说了。这也和毛泽东辨证法运用的好有关,什么事不做绝,这也和毛泽东最初的老师生涯有关,老师的特点就是教育、教训,所以毛泽东最喜欢自己是终生的导师(teacher),谁承想这些学生('走资派')不听老师的话,还'咒骂'自己的老师。
文革是人民监督领导的极端运动,只要是传统意义上共产党执政,这样的运动就是正当的,因为社会主义是一元社会,没有特殊公民,当时产生大面积的官僚主义,产生大面积的特权阶层,只有发动人民'战争'。所以会有个别人在运动死亡、受苦,是正常的;当今的中国是二元社会,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民),人民死的还少吗?抗争强制拆迁而自杀的,民警开枪杀人的,治不起病跳楼的等等还少吗?很多百姓为吃穿奔波,吃的有毒,呼的喝的都不洁净,比起当官的,吃的苦还少吗?人民监督领导的文革运动有死人,现在不看群众脸色的领导统治人民不也照样死人吗?监督是社会的平衡器。'走资派'文革中喊受了多少苦,现在人民受了多少苦,又有多少人关心呢?
再看一下刘少奇之死。'打倒'刘少奇是文革的一个目标,但从毛泽东处理事物的方式,也许最后还会保留刘少奇的中央委员身份,可惜的是有几股政治力量不容刘少奇,最后给刘弄出叛徒的帽子,毛泽东也只能顺水推舟。但刘始终是在中南海,因'战争”形势分散至河南,他的死肯定和文革有关,但邓小平就安然无羔,所以和自身生理、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都有关系,以及对人生、权力、坎坷的认识程度都有关系。
当然,任何时候死人,都是悲伤的事情,中央让“文斗”,局部就会可能发生'武斗';让有限的'武斗',就会血流成河,特别象这样浩大的文革运动会更是这样,文革中出现某个部位的'失控”实属正常,但总的来说文革没有失控,既不是动乱,也不是浩劫,如果是动乱,有包括邓小平、陈云在内的中央集体,乘坐敞篷车接见动乱分子红卫兵的?文革做为一次运动,从发生、发展、高潮、结束,也只有4年头,高潮期只有67、68两年,根本也谈不上浩劫,如果是浩劫的话,也是对走资派的浩劫。
总之,文革是一次政治大洗牌的全民运动,毛泽东是国父,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他有权柄设计自己身后事,他有权柄保卫自己亲手建立的政权,他有权柄按照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建设国家,他有权柄清除与自己'离心离德'又丧失社会主义信仰的异己分子,他个人利益已与江山融为一体,所以已无私心而言,他所言所行都是为国家,只要承认他是“父”,一切都在他的掌管之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