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里最细思极恐的情节:我们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地脚踏实地

2019-02-12 20:07:31  阅读 5358 次 评论 0 条

1

《流浪地球》上映了,但这篇文章不准备讨论电影。因为我要说的,恰恰是电影里没有展现或者说无法展示的情节。当年看小说《流浪地球》的时候,年纪还不大,被大刘(刘慈欣)宏大的设定,悲凉的人类大逃亡和对地球未来深沉的思考所震撼,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小说所描绘的太阳系末日场景中。



在这篇不算太长的小说中,关于地球为什么要逃离太阳系,用什么样的方式逃离铺陈了大半本书,甚至连那上万米高的发动机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让人觉得在科幻方面似乎“硬的”不行。


但事实上,小说里的科幻仍然只是一个个有意思的“点子”。


先不说驾驶地球逃离太阳系的是否值得,光是那一亿五千万吨的推力作用到地球身上,估计也就像挠痒痒而已。


地球的地层结构本身更无法承受能将地球推离太阳系的力度。关于这一点,有人曾经做过比喻,在我们看起来厚得什么都能承受的大陆板块不过就像是鸡蛋外面那层薄薄的壳。


而更准确的比喻,应该是漂浮在蛋清上的一层卵膜。


带着地球去流浪,其实是大刘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这是科幻里最软的部分,却又是最打动人心的浪漫设定。


除了这些科幻的点子和设定,在结尾处,还有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情节。


小说里,科学家预测了4个世纪后太阳将会发生一次“氦闪”,届时太阳系里的行星和生物都将在太阳膨胀后剧增的体积中,化为灰烬。


为了拯救人类和文明,地球联合政府设计了一个庞大的逃亡计划,他们将通过在地球表面安装巨大的发动机,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航行2500年后驶入半人马座(三体人: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结果就在做了四个世纪的准备,地球即将脱离太阳系之时,全球各地都发生了叛乱。


叛军认为地球是被出卖了,因为四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太阳根本没有“氦闪”的迹象,地球联合政府和科学家们编造出“太阳系毁灭”的谣言,就是为了建立独裁帝国。


反叛军的支持者越来越多,最终他们攻陷了几乎所有防线。


在叛军的威胁下,为了保全地球发动机,联合政府的5000名官员、科学家以及支持者们投降了。


他们在十多万叛军的注视下,被赶入零下一百多度的冰面执行死刑。


5000多人站在冰面上,失去了加热设备后,在严寒中慢慢死去,他们的尸体密密麻麻地矗立在冰面上,就像一座座墓碑。


在他们的周围,是十多万叛军们胜利的歌声——《我的太阳》。


然后,就在这热情嘹亮的歌声中,太阳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几个世纪前科学家们预测的“氦闪”爆发了。


除了刚脱离太阳系的地球,太阳系中的行星都毁灭了。


太阳50亿年的壮丽生涯成为飘逝的梦幻。


太阳死了,死前的最后一次光芒,照亮了冰面上那些坚持真理的、不屈的5000具无辜尸体。

 

2

在我看来,这个情节才是整部小说的最让人震撼也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充满了大刘关于人性、历史等的深层思考。


想象一下,在几个世纪前,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精英们就预测出了太阳系的覆灭,并制定了庞大的拯救计划,结果却因为无知民众被煽动,而被集体宣判了死刑。


结果就在他们死亡的一小时内,这些被宣判为“反人类”的5000名精英,真正成为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英雄。


但他们却被打着“正义”旗号的叛军,活生生冻死在冰面上。


这是何等的讽刺,何等的悲哀啊!


在大刘的小说中,这样的情节并不少见。


比如《地火》里那个执意要点燃地下煤层进行汽化煤实验的刘博士,因为他的行动,毁灭了一座城市,小说里负责救火的阿古力,曾冷冷地对他说:刘博士,你此生很难赎清自己的罪了。


一个多世纪后,却正因为刘博士的那次实验,改变了人类使用能源的方式,并最终使得整个世界都摆脱了能源枯竭的困境。


讽刺的是,后来的人们甚至已经不记得当年那个因为实验毁灭整个城市而自尽的刘博士了。


在《圆圆的肥皂泡》中,那个差点导致整座城市疏散的巨大肥皂泡,最终却成了拯救城市的“功臣”。


当然,最经典的就是《三体》里的几位面壁者了。


看透了人类必败结局,希冀用两败俱亡的方式逼迫三体人离开太阳系的雷迪亚兹,在计划被揭穿后,被愤怒的民众用石头砸死。


发现“黑暗森林”秘密,并通过一己之力帮助地球完成翻盘的执剑者罗辑,在交出执剑者权限的第一时间,就被宣布逮捕,并将接受“反人类罪”的审判。


不择手段前进的维德,为了造出光速飞船不惜与全人类为敌,在人类选出来的“圣母”程心面前屈服了,而后被执行死刑。


但就在小说的结尾,才发现,如果按照维德的路继续走下去,人类将有可能躲过黑暗打击、保存文明。最终也正因为他之前的努力,为太阳系人类保留了最后的火种。


我相信,这些看似讽刺、矛盾的情节里,正隐藏着大刘关于人类和历史的思考。


如果一项决定,会关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生死,到底应该由谁来确定它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执行?


是容易被煽动、站在多数方的民众,还是那些坚持真理、勇于牺牲的“先知”?


如果一方错了,又应该由谁来为这样的错误负责?


这就是大刘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除了讲出好看的故事,抛出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点子,描绘出瑰丽奇异的宇宙之外,他的小说里永远都不缺少人文的思考,也激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雷军、马化腾、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们可能对什么“管理圣经”、“羊皮卷”等商业畅销书不屑一顾,却异常追捧“三体”的原因。


再科幻的将来都可能变成过去,唯有人性永远不变。

 

3

值得庆幸的是,大刘那些终极难题毕竟是小说里的情节。


现实生活里,几乎没有出现过需要几个人就作出影响全人类生死的决定。


但在历史上,作出一个决定,从而影响一场战役,影响一个团队,影响一家公司走向的事情数不胜数。


比如,当年中央红军10万人突围,一路像无头苍蝇样被国民党各路大军追赶,而负责决策的博古李德还要指挥红军往包围圈里钻,如果不是毛泽东站出来大声反对,剩下的几万人也在湘江边打没了。


又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大部分公司都选择了中外合资的形式,希望用市场换技术,以合作求生存,但华为的任正非却认为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真正掌握了,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技术。


最终任正非力排众议,坚持将资源和力量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去。而那些坚持贴牌战略的公司,其影响一直要到三四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所有的这些小说情节也好,或者是历史上活生生的案例也罢,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应该就是,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出好的决策?

 

一、永远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所有的未来都是历史变化的结果。


在小说《地火》的最后,大刘写道: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光,那个时候生活充满艰难危险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天的时代过分沮丧,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光。


只有承认历史,用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才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明白。



我以前写过,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总是会产生“小事情改变了历史命运”的错觉。


只是因为视角的局限,如果视角更大,看到的史料更多,会发现没有什么成功是一次机会的偶然。


如果你觉得是,一定是因为你还不知道他们已经经历了剩下失败的99次机会。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一条假说越是令人惊异,它所需要证实它的证据就越多。


你看到的资料越多,就越能知道偶然中蕴含着的必然。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也就越能在历史的迷雾中,穿透重重表象,透析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本质,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并最终用这样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思考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只图一时,而是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意识和态度。


同时,因为有了历史的眼光,也就更有了包容的胸怀。


对好的苗头,抱着善意,愿意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去评价和检验,多一些等待的时间。


比如并不完美但值得肯定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世界科幻电影里,它可能只相当于走出了一小步,但对中国科幻电影而言,却是走出了一大步(PS:没有广告费的自来水~)。


4

二、立足于现实求解问题


历史带给我们教训,但教训并不一定都要从中得来。


如果每件事情都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从中吸取教训,那发展的代价也太大了。


历史就是将来的现实,当我们充分尊重现实、分析现实后,就能得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任何一个决定的推出,都一定是一个反复论证、反复研究、反复思考和调研的过程。


而不是想当然、拍脑袋。


为什么民间科学家、民间哲学家、民间政治家很可怕,就因为他们很擅长渲染情绪,提出批评,长篇大论口若悬河地提出一大堆设想,但如果真的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落实,很可能付出的就是历史的代价。


英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在《变革中国》中曾总结到:很多人误以为中国的改革是直接自上而下政府一声号令开始的,其实很多变革最先发生在基层……中央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看发展情况,发展好的予以认可,并在其他地区推广。


这样的做法后来被总结为8个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样既保留了创新的科学和可能,又避免了大的决策失误后的巨大代价。


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既要历史,又要唯物,既要从历史的长河来看问题,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前提是假设,关键则是求证。这才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正如任正非在2014年讲的,华为也需要仰望星空的思想家,他们要假设未来。



因为“只有有正确的假设,才有正确的思想;只有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有正确的方向,才有正确的理论;只有有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战略……”


三、不要过早封闭你的认知


《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已经掌握了记忆移植技术,知识可以通过遗传直接习得,这大大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但在现实中,我们之所以要受到那么多教训、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就在于我们不能继承记忆。


对你而言是老家的地方,到你的孙子辈,就一定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而已。


对我们的祖父辈而言,是深重苦难的抗日战争,到了我们这一辈,就已经变成了教科书上的几页纸,更有很多人变成了精日/哈日。


长辈们已经走过的弯路,吃过的亏,我们往往还会再去走一遍,才能真正把经历变成自己的思维方法。


这样的过程注定是艰难的,甚至充满了血与泪。


大刘的小说《山》里,描述了一群外星人认识世界的历程。


一开始,外星人生活在一个半径三千公里的球形空间里,四周都是坚硬的岩石,于是他们认为宇宙就是一个坚硬的固体,在这些固体中,有许多空泡,这些空泡就是生命存在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被成为“泡世界”,由此,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泡世界宇宙理论”。


直到经历艰辛的探索,无数生命的牺牲,他们才终于知道,所谓的“泡世界”其实只是一个星球的地心。


这群外星人生活在地底下,当他们有一天钻出地壳仰望星空,才发现之前所有的知识、理论和认知可能都是错误的。


人类也是这样,所有人的认知都是从零开始,重新培养。


从认识直线,到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知道了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再到有一天知道平行线也可以相交……


这就是我们认知的升级。


怕就怕,很多人在只掌握“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平行线可以相交,就无法接受。


如果有一个投票机制,他将恨不得把所有“平行线相交派”判处死刑。


这才是可悲的。


更可悲的是,在一个人通过经历和学习,有了更高层级的认识之前,他都困在自己的认知里,对一切坚信不疑。


所以,你会发现,这世界上总有许多人过早的相信,阶层已经固化,名校毕业生高分低能,老家的亲戚做微商喜提,xxx能成功是因为运气好,政府援助非洲就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人体分酸碱体质,而通过纳米酵素量子石墨烯红外线可以平衡体质……


认知要培养,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真正要培养的是,是开放、健康、积极的心态,和成长的思维模式。


不要轻易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下结论,更不要太早封闭自己的认知。

 

你只要保持开放成长的思维状态,就一定会有一天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


而那些从中得到的领悟,无论是失败的、成功的,还是被证明是正确的抑或是错误的,都将为你带来成长。

 

最后多说一句。


所谓时势造英雄,不仅因为英雄把握并顺应了时势,还因为英雄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思想。


从这一点讲,我们看科幻,除了去放飞自己的想象,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一定要相信,你的行动必将带来变化,就像大刘小说里永远洋溢着的“人定胜天”的理念。这就是唯实。


同时也要相信,时间的积累后必将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就像大刘小说《西洋》里,是郑和到达了美洲,改变了明以后的世界一样。这就是唯史。


所有的这些思考,都是为了指导我们去认识世界、思考世界、建构未来。


归根到底,我们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地脚踏实地。


我想,这才是中国式科幻最独特的魅力。

本文地址:http://tomtang.zdlaw.cn/post/21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汤博客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